【摘 要】
:
在金属切削加工中,切削温度直接影响零件表面完整性、加工精度和刀具寿命,然而受限于刀具-切屑接触区的强时变局部高温、狭小区域面积和大温度梯度等因素,以及切削液、油污和切屑等强干扰,切削温度的原位在线测量面临着巨大挑战。光纤传感器具有尺寸微小、耐高温、抗电磁干扰、化学稳定性高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将其内置于刀具中,可实现恶劣复杂工况下的切削刀具温度非接触式原位在线测量。为了获取刀具切削过程的高时空分辨温度
【基金项目】
: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高速直驱高精度数控机床的研发及应用”(项目编号:2020B090927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切削大数据的刀具全工艺流程寿命模型及其在数控系统中的融合”(项目编号:51675204);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属切削加工中,切削温度直接影响零件表面完整性、加工精度和刀具寿命,然而受限于刀具-切屑接触区的强时变局部高温、狭小区域面积和大温度梯度等因素,以及切削液、油污和切屑等强干扰,切削温度的原位在线测量面临着巨大挑战。光纤传感器具有尺寸微小、耐高温、抗电磁干扰、化学稳定性高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将其内置于刀具中,可实现恶劣复杂工况下的切削刀具温度非接触式原位在线测量。为了获取刀具切削过程的高时空分辨温度分布,本文针对现有切削温度测量方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基于近红外光纤传感的切削区域温度原位在线测量方法,并围绕切削温度展开了温度场重建与刀具磨损状态监测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已有切削测温方法中存在的恶劣工况下稳定性差、切削液/切屑强干扰、温度原位测量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纤传感的改进比色切削温度测量方法。改进模型考虑了滤波片带宽等因素的影响,引入了光谱发射率坡度补偿机制,对主要误差来源进行了修正。在所选硬件参数下,改进模型的理论计算误差仅为传统模型的48.12%。开发了近红外光纤比色切削温度测量系统,标定结果显示在常用的300-700°C测温范围内,测量相对误差始终小于1.5%。采用测温系统开展了不锈钢切削测温实验,实现了无切削液/有切削液工况下的刀具温度原位在线测量,以及干切削工况下的切屑温度原位在线测量。连续切削实验验证了切削用量与刀具温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断续切削测试表明系统温度测量时滞约10 ms。该工作提升了光纤比色切削温度测量精度,为恶劣工况、强干扰环境下的切削刀具温度原位在线测量提供了借鉴。2.针对光纤比色法对300°C以下温度测量准确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纤传感的多光谱切削温度测量方法,利用热辐射光谱进行温度测量,在实现更精确测量的同时将温度测量下限优化至150°C。标定结果表明,在150-200°C范围内,测量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在200-250°C范围内,测量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在250°C以上范围内的相对测量误差稳定在0.5%以下。采用光纤多光谱测温系统开展了钛合金切削测温实验,实现了无切削液/有切削液工况下的刀具温度原位在线测量,以及干切削工况下的切屑温度原位在线测量,研究了切削用量对切削温度的影响,验证了测温系统对切削状态的实时响应。该工作拓宽了基于近红外光纤传感的切削温度测量范围,获得了更优测量精度,为切削温度准确测量奠定了坚实基础。3.针对已有的切削过程热传导反问题求解算法中存在的时间滞后、稳定性差、计算效率低等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编解码器的切削热流密度在线估计方法。该方法在不使用未来信息的前提下,建立了温度序列与热流密度序列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端到端学习。该模型实测单步计算耗时仅约30 ms,符合在线计算要求。与其他经典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模型在所有测试的噪声水平下均具有最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展现出了良好的鲁棒性和抑噪能力。基于光纤多光谱温度测量信息,进行了不同切削速度下钛合金切削过程的热流密度在线估计与温度场重建,并将重建温度场与热电偶温度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证明了热模型、热传导反问题求解算法和温度场重建结果的准确性。该工作为无时滞、非线性、复杂三维切削刀具温度场在线重建提供了新思路。4.基于所开发的近红外光纤切削温度测量方法,开展了面向刀具磨损状态监测的应用研究。采用基于近红外光纤传感的多光谱测温系统,开展了钛合金切削的刀具磨损过程测温实验,测温系统显示出了优异的刀具状态在线监测能力。将多光谱测温原始信号作为输入,采用稀疏自动编码器与k-均值聚类结合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刀具磨损状态辨识,模型显示出了良好的在线预测性能和97.3%的分类预测精度。采用基于近红外光纤传感的改进比色测温系统,开展了不锈钢切削的刀具磨损过程测温实验,证明了测温系统的在线监测能力,将所测刀具温度作为模型输入,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刀具后刀面磨损量预测。该工作证明了所提出的刀具温度测量方法在状态监测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刀具磨损状态监测开辟了新途径。
其他文献
超导重力梯度仪因其固有噪声低、标度因子稳定,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下一代高分辨率航空重力梯度测量仪器之一。在航空环境下,平台水平线运动导致的交叉耦合噪声是其主导噪声之一,但由于缺乏高精度的交叉耦合系数测量装置,国内外抑制该噪声的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超导重力梯度仪也一直未达到实用的技术水平。本文依托“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开展了高精度交叉耦合测试装置的研制,为超导重力梯度仪交叉耦
将无机纳米粒子与嵌段共聚物于乳液液滴中进行受限共组装,可将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和纳米粒子的功能性相结合,从而获得功能性的有机/无机杂化微球,在生物成像、肿瘤治疗和光子晶体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杂化微球的形貌和结构对其性能产生显著影响。例如,纳米粒子在组装体内聚集态的变化对其性能(如弛豫性能和光热转换性能等)具有显著影响。在弱受限条件下,油/水界面的界面性质对组装行为和组装体形貌起到了
工程建筑建设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施工技术环节,混凝土施工质量水平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因此,在混凝土施工环节中要保障各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运用,做好混凝土施工各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以此保障整个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符合工程建筑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基于此,本文针对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展开简要探析,深入分析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因素
光子晶体弹性体可由聚合物与胶体光子晶体有机复合得到,是一类重要的光功能复合材料。光子晶体弹性体能够通过光禁带调控光子运动产生结构色。相比于传统胶体光子晶体,光子晶体弹性体稳定的光学、力学性质以及独特的力致变色性能使其在防伪、传感以及彩色涂层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共组装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构筑光子晶体弹性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该策略通过聚合物与胶体粒子共组装,利用溶剂挥发一步获得高性能的光子晶体
随着制造技术发展,舰载起落架、发动机叶片等装备的复杂零件对机床加工精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精密机床的热态特性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愈发突出。机床热特性及热误差的研究一直是机床加工精度领域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方向,研究提高机床热性能、减小热误差的方法,对于精密机床及制造业有着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围绕提高机床热性能与减小热误差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考虑环境温度与温差变化的机床结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再优化
机器人移动加工具有高机动性、高灵巧性、可重构性强、易于传感集成和并行协作等特点,是实现大型复杂构件高效高品质智能化加工制造的有效途径。合理的运动规划能够充分发挥机器人移动加工的优势,是保证大型复杂构件加工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但是,大型复杂构件尺寸超大、形状复杂,表面质量与形状精度要求较高,机器人移动加工运动规划时必须将构件化整为零,并充分利用机器人移动加工系统的冗余性进行机器人刚度及运动学性能优化,
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是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数控机床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资源,其高速、高精、智能化程度对智能制造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分析与建模,能够使人们更深入的理解进给系统内部特性,并能够更好的实现控制与补偿。然而由于实际系统内部结构和外部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基于假设和简化的数理方法所建立的模型,其精度难以满足越来越高的轮廓误差补偿应用需求。因此,本文以机床进给
在生命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功能与其结构的特殊性是密不可分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解释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而且能促进生物学、医学等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然而蛋白质分子通常由大量的氨基酸单元所组成,并且以复杂的折叠方式进行组装,因此相关研究仍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为解决这一难题,化学家们开展了大量对于蛋白质结构的仿生研究,希望以相对简单的仿生结构为基础,帮助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蛋白
频率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参数,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业中,如用于机械结构的故障诊断、声呐和雷达探测、光谱分析、地震定位和天体演变研究等应用中。在基于频率的梁结构故障诊断中,频率的估计越精确,裂纹定位和裂纹深度估计越精确。基于共振的信号激励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励振动,提取的固有频率可以用于裂纹的位置定位和深度估计。受频谱泄漏效应的影响,现有的频率估计方法均无法精确地估计频率距离小于3 bins(bin为频率分
锂金属电池(LMBs)因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成为化学电源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采用液态电解液的LMBs中锂金属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导致安全隐患问题发生,阻碍了LMBs在商业化中的应用。本论文基于单离子共聚物(SIPE)和二氧化硅包覆银纳米线(AgNWs@SiO2),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基纳米纤维电解质膜,研究基于该电解质膜的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