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腺五肽(TP5)是一个人工合成的寡肽,结构上为胸腺生成素的免疫活性中心,具有与胸腺生成素相同的全部生理功能,即可以对免疫系统产生双向调节的作用。TP5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免疫低下的治疗,包括恶性肿瘤、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和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感染、多种耐药性结核抗药性瘤型麻风、败血症并发症、严重烧伤等,还可治疗糖尿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提高体弱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等。干粉吸入剂属于肺部给药系统的一种,指或一种以上的药物,经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后以干粉形式进入呼吸道,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具有靶向、高效、速效、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目前,开发安全、有效、生物利用度高的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非注射给药系统是制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肺部给药系统可以避免胃肠道降解以及首过效应,通过肺部巨大的肺泡细胞进行吸收,具有利于生物类药物递送的优势,并且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肺部沉积理论研究证实,在吸入过程中,粒子的粒径与其沉积位置有密切关切。通常认为粒径>10μm的粒子沉积在口咽部,>5μm的沉积于支气管,<3μm的沉积在肺泡部位,<0.5μm的随着呼吸被排出。因此要获得理想的吸入效率,粉雾剂必须制备成微米级的粒子。即将药物及载体微粉化。而多肽类药物的干粉吸入剂工艺重点则在“微粉化”上,只有通过讲干粉的粒径降低到适当的范围,才可能肺部递送系统的优势,实现给药。本研究以胸腺五肽为模型药物,系统地研究了胸腺五肽干粉吸入剂的制备处方和工艺,详细考察了对胸腺五肽干粉吸入剂在制备过程中,处方中不同成分的作用及不同工艺条件对产品的影响,讨论了干粉吸入剂在放大制备中的变化因素,并以制备的产品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评价干粉吸入剂包括多个指标,如:粒子形态、振实密度、休止角、排空率、体外沉积率等。本文以粒径为主要指标,辅以外观观察,采用数学方法,将四个不同量纲的指标统一为一个无量纲的复合评价指标,以此指标作为干粉吸入剂物理性能评价的依据,避免了由于各指标间标准不同从而对载体系统筛选产生的影响。另外,建立了HPLC法测定制剂中胸腺五肽的含量,该方法专属性好,在0.04mg/mL~0.3mg/mL浓度范围内,TP5的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7E+6)x-20425,r=0.9994。方法准确性和重复性均良好,回收率试验和精密度考察均符合规定。样品溶液可以室温放置12h,可用于体外评价TP5的含量测定方法。此外对胸腺五肽进行了制剂前稳定性考察。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干粉吸入剂的制备处方和工艺进行了研究。本文使用了常用的微粉化技术——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根据干粉吸入剂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处方和工艺,利用复合评价指标对载体系统进行了筛选,并且设计了正交实验考察了工艺因素对产品收率和性状的影响,实现了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综合优化。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A2B2C1,即通风量0.5m3/min,雾化压力3.0bar,进口温度130℃。以优化后的工艺制备TP5干粉粉末产品性质良好,工艺稳定使用该工艺制备的粉末性质稳定。制备的粉体粒径可达4.46μm,粒度分布较均一,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雾化性,水分含量低至1%。在进行了处方和工艺研究之后,本文又继续对干粉吸入剂的制备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对干粉吸入剂的制备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放大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制备了最大50倍投料量的干粉粉末。采用NGI进行体外沉积评价,可以获得包括MMAD及FPF等关键数据在内的丰富信息,综合反映干粉吸入剂的表现。体外沉研究表明本研究制备的胸腺五肽干粉吸入剂的体外沉积率可达到44.68%,排空率达93.26%。下一步对产品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考察,主要进行了影响因素考察,测试了粉末在填装为胶囊后,在高温、高湿、光照条件下放置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干粉吸入用粉末填装在明胶胶囊中会导致胶囊吸水,内部粉体板结,而使用HPMC胶囊则可以保证内部粉体性质不发生过大改变。在高温、高湿和光照三种因素中,高湿对药物的影响最大,可能造成板结,从而影响排空和吸入性能;高温则影响较小,可能会有少量降解问题;光照对粉体则无过大影响。因此在储存中,适宜选择密封性好的包材置于凉爽干燥处保存。最后对制备的产品进行了体内药效学实验,根据胸腺五肽的作用原理,选择免疫抑制的大鼠,给予胸腺五肽干粉吸入剂,测定外周血细胞中的CD4+、CD8+细胞的数量比,根据CD4+/CD8+的比值变化评价药物作用。结果显示粉雾剂具有与胸腺五肽注射液具有相似的提高CD4+/CD8+值的作用,证明所制备的胸腺五肽干粉吸入剂可以通过肺部吸收入血发挥药效。本研究结果表明,以肺部吸收途径给予多肽类药物是可行的,但吸收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但其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应用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