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意在考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及其对中国都市文学进程的启示和影响。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它所传递的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人”自身和谐的破坏,揭示了“人”在现代化都市进程的孤独感、荒谬感,以及在现代生活驱使下都市人心灵的突变。新感觉派作家身上兼具的市民和自由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能够很自然地把在商品经济中形成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固有的精英文化合流。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探究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品格及对“现代性”的追求,系统论述其富于时代特色的现代文学审美意识,全面分析新感觉派小说在文体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同时,将“现代性”作为一条潜在的主线,将新感觉派创作与同时期的左翼都市文学,以及晚生代作家的欲念化写作进行比较,寻找其异同之处。本文试图从研究新感觉派入手,通过对具有代表性作家和文本的研究,重新审视中国都市文化和文学演进过程中具有现代性气质和风格的都市文学,力求在一个宏阔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揭示现代性都市文学的成长、发展和演进历程。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分析新感觉派的现代都市文化图景。现代都市为新感觉派作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素材和全新的生命体验,培养了他们的都市意识,使他们完全能够站在都市人的立场上观察都市、表现生活,为他们提供了繁复多样的都市文化想象和与众不同的感知表达,表现都市文学的自觉性追求,从而彰显出较高的都市文学品格。本章从城市与人的角度即新感觉派与都市的关系入手,对新感觉派作家都市身份的确立、新感觉派关于都市的文化想象及其都市表达等层面进行考察,剖析新感觉派文学与现代都市,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上海之间复杂性的精神联系,进而对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书写意义及缺失,做出比较层面的分析和精神层面的透视和现代性思考,以期获得新感觉派都市文学书写相对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第二章论述新感觉派的现代文学审美品格。新感觉派以创作主体对怪、新、异的现代性审美倾向的追求,以其对主客观审美对象的双向关照,内向性审美视角,现代的艺术美感等,实现了小说的现代性审美。新感觉派小说审美追求的现代性倾向,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和现代艺术的中国化进行了成功试验。在审美视角上,摒弃了外聚焦的单一视角,把视野投入人的内宇宙,关注人物的内在审美天地,对主客观审美世界进行双向审视,以主观世界为主,客观世界为辅,实现了主客观审美世界的统一,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的表现视野,为小说创作洞开了新的审美空间。可以说,新感觉派小说对多种新的艺术手法都进行了较早的尝试,体现了其对富有现代感的艺术审美水平。第三章分析了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学的互动与疏离。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上,共生并存着摩登现代的新感觉派和“红色”经典的左翼文学,它们的作品在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诸多方面有着交叉互融的特点。二者的出现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们几乎产生于同一个时代,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具有革命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国民党的高压之下出现分化:有的继续革命,从而成为左翼作家的主体;有的则心灰意冷,沉入艺术的象牙之塔,成为新感觉派。通过比较,对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学的关系有一个宏观语境下的把握,认识到在同一种社会历史环境之下,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左翼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注入了大量的现代性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耐看性。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学的融合不仅表现在对都市现代性的捕捉、对于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的展示及对于先锋性的追求,而且表现在文学表现的形式技巧方面的互相借鉴。今天当我们来分析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时能够发现,二者不是彼此的颉颃,而是在艺术上的相互吸收:由于左翼文学的熏染,现代派拓展了其艺术视野;由于现代派的渗透,左翼文学获得了人性描写的深度。在对上海都市意象进行文学建构的过程中,是左翼都市小说和新感觉派都市小说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因此,要对上海的都市形象进行系统研究,就必须从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这两种文学现象入手,任何一方的缺席研究都是不可取的。第四章将新感觉派与张爱玲、茅盾的都市小说进行比较。新感觉派作家的世界牢牢地封闭在世俗凡庸的地平线内,他们呈现的欲望多半受着世俗的牵制,并没有显现出对超验的神圣价值的渴望,也没有非理性的生命之流的喷发,与其说他们叙事图景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是激进的,不如说是保守的、封闭的,尽管他们在艺术形式和美学趣味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先锋意味。张爱玲描绘的日常生活图景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它获得了一种本体论上的含义。张爱玲标举她独特的以俗人为本的哲学,描绘了各式俗人在乱世中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境遇而进行的漫长奋斗。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文学被升华为哲学,成了某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茅盾的文本所摄取的社会图景无疑比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要宽广的多,它是一幅斑驳宏阔的社会政治生活全景图。茅盾的社会学理性分析,为他的都市书写增加了表达的深刻性与穿透性。原本芜杂的都市生态,经过社会学理性的整合与分析,显得愈加清晰和透彻,使得都市文化内核特征进一步凸显。第五章分析新感觉派与晚生代作家的创作。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新感觉派小说与晚生代作家小说同样描述的是都市情感欲望和感情纠葛,拒绝承担“经国之大业”的社会使命,而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观念的颠覆。文学退到了社会的边缘,做它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用语言符号的个体化书写方式给消费社会的人们提供一种想象性的心理满足空间。在新感觉派都市小说与晚生代作家小说中,都市意象是一种特定场所,确切地说是消费场所。在他们的笔下,舞厅、酒吧等文化符码以虚构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的欲求破灭史,以及生活的寂寞与生存危机。更为重要的是,小说在注重欲念表达的同时,更有力地呈现出一种对现代文明的强烈批判意识。新感觉派与晚生代作家所展示的男女之间的游戏既是作品中人物欲念追求的再现,更是社会在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所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置身于都市化、世俗化浪潮的商品经济年代,我们面临的不再是对都市小说简单的认同或者拒绝的问题,而是如何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恢弘都市文学的既有品格,回应来自时代的召唤,继而形成更富于“民族气派”和时代特色的现代都市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