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民间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以秦皇岛第二中学为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之乡,昌黎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昌黎三歌”,包括“昌黎民歌”、“吹歌”、还有“昌黎地秧歌”。“昌黎地秧歌”和“昌黎民歌”在2006年和2008年分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黎吹歌”在2007年也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成为了河北省重要的民族民间音乐种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昌黎三歌”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成为了昌黎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昌黎三歌”扎根于昌黎本地文化,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和保护日益重视,有关昌黎民间音乐的研究逐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人们对昌黎民间音乐的社会认可程度逐渐增加,但是把它纳入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研究却仍然鲜有出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级学校可以开发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将本土音乐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有指导、有目的性地开发和运用优秀地方音乐资源应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以学校为根本立足点的基础音乐教育应该也必然成为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选择了秦皇岛二中这所具有良好艺术教育传统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该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就目前昌黎民间音乐文化校园传承的现状和具体实施方式等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和简要的分析,然后在试点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昌黎民间音乐进校园的教学和研讨活动。在对教学实践的阐述中,分别以昌黎民歌、吹歌、地秧歌为教学内容,以具体课例的方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从“昌黎三歌”的艺术性和特色出发,以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歌舞音乐资源作为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昌黎民间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开发与运用,这对秦皇岛本地特色音乐课程内容的拓展、校本教材以及乡本教材的开发、音乐教学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昌黎民间音乐的母语特征及表现形式的丰富以及昌黎县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发展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昌黎民间音乐概论,分别对昌黎民歌、吹歌、地秧歌的形成、发展以及音乐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阐述;第二章主要剖析了目前昌黎民间音乐的主要传承方式,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昌黎民间音乐;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昌黎民间音乐进校园活动中的具体问题;第四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围绕秦皇岛市第二中学昌黎民间音乐传承调查、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开展等几个方面展开;第五章从秦皇岛第二中学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结论并提出教学建议,希望能将秦皇岛市第二中学传承昌黎民间音乐的经验分享和推广给其他兄弟学校。
其他文献
在Web2.0及社会性软件迅速发展背景下,本文结合Google服务(也可称为Google产品或Google工具)实践应用,探讨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以活动理论和
语文课程单独设科以来,曲折向前发展,语文审美教育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的层面展开研究,通过辨析“本体论”
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逐渐和外科医生的诊断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可以有效地获取病灶信息,使患者得到安全、精确、微创的手术治疗。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主要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人体解剖学、数字图像处理以及计算机视觉等多个交叉学科领域。
印象主义首先是在绘画中出现的,而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特别密切,因此,谈论音乐上的印象主义,首先得从法国的印象主义绘画谈起。本文主要赏析几部印象主义绘画与音乐的代表作
本文以体育院校术科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了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及其评价标准方面的主要理论成果,把握信息素养的核心内涵,探讨体育院校术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