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单独设科以来,曲折向前发展,语文审美教育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的层面展开研究,通过辨析“本体论”、“教育本体”、“语文审美教育本体”等概念,认为语文审美教育的本体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使学习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乃至审美生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终极目的是引导人日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我国对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诗教”课程审美教育;二是近百年来语文审美教育的曲折发展;三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探索。纵观这三个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探究经历了关注主体生命-成就“理”“心”-提倡科学理性-重视主体生命的发展历程。当前,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的研究比较薄弱,关于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的内涵,学界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而又一致的观点。发端于南北朝时期,鼎盛于唐宋的禅宗,顺利实现了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和西土印度的佛教思想的完美嫁接,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因而登上了一个光辉灿烂的高峰。因此,从审美教育本体论的角度去研究禅宗思想,能为今天的语文审美教育提供一些启示。禅宗心性本体论是通向审美的。禅宗提出了“自性是佛,自性还需自度”的本体论主张,“自性”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终极的佛性。慧能认为这种佛性与众生的本性是同一的,“人人皆有佛性”,所以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的主人和自由精神的创造者。禅宗思想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禅宗将内在的和外在的束缚转化为精神上的自由。第二,禅宗将佛国从渺茫的彼岸世界移到现实的此岸世界。因而,禅宗心性本体论的审美教育价值突出表现为三点:⑴追求超越的生命美学;⑵追求超越的主体人格;⑶追求超越的审美境界。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禅宗对语文审美教育本体论研究的启示是:高扬“生命意识”是语文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珍视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本体特征,开掘高远的审美境界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不懈追求。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认为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应考虑到学习者、言语与情志的三维架构;语文审美教育应注重涵养和历练学习者的言语能力与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