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3D-DSA各种重建图像、旋转DSA图像和2D-DSA图像对颅内动脉瘤瘤颈、瘤体形态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空间关系的显示,评估DSA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指导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经介入治疗的7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48例,女29例。患者年龄24岁至76岁,平均54.6±5.7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断或者突发性的头痛、动眼神经麻痹(单侧)。入选病例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54例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有患者接受2D-DSA正侧位及旋转DSA检查,其中旋转DSA采集的数据传送至3D工作站进行处理。利用处理后的各种图像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诊断和评估;对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选择合理的工作体位和栓塞方式;精确插管时,有效利用各种路径图来降低插管难度;栓塞后,选择合适的成像模式判断栓塞程度;在后期复查中,研究利用何种模式的成像来清晰显示有无复发并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栓塞治疗。所有患者都经过血管内栓塞治疗证实,作为参考标准。由二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神经介入放射学专家独立对3D-DSA的各种常用模式图像和旋转DSA的图像进行评估,最后得出一致意见。结果对比分析3D-DSA各种重建图像、旋转DSA图像和2D-DSA图像对瘤颈、瘤体形态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空间关系的显示。对瘤颈显示的评分,2D-DSA图像得分最低,与旋转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图像的各种常用模式优于旋转DSA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瘤体形态的评分,2D-DSA图像得分最低,SSD图像和VRT图像得分最高,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一致;旋转DSA和2D-DSA无显著性差异(P>0.05),3D-DSA图像的各种常用模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图像的各种常用模式优于旋转DSA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空间关系的显示3D-DSA图像的各种常用模式优于旋转DSA图像(2D-DSA图像是平面图像,不参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D-DSA图像的各种常用模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能更清晰显示瘤颈、瘤体、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介入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能明显减少X线辐射剂量和造影剂用量。根据颅内动脉瘤诊断、介入栓塞治疗和术后复查的不同情况,合理有效的应用3D-DSA的各种成像模式,可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和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水平,并能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