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晚明社会、政治、文化为大背景,力图展示晚明佛教四大师之一的憨山德清在当时佛教和社会文化各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探究憨山德清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揭示晚明儒佛互补、僧俗互动的文化意义。
晚明时期,以憨山德清为中心形成的士人学佛群体,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层次之高,在有明一代非常突出。一方面是晚明佛教积极入世倾向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晚明思想、文学等领域的各种思潮与士人阶层对佛教的信仰和接受有着密切关系。研究憨山德清与晚明士人的交游及其思想上的碰撞、交流,对于深刻理解晚明佛教的时代特征、晚明士林与佛教的真实关系以及晚明佛教与晚明文学的内在关联等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是晚明时代的思想主题。憨山德清积极入世的作为、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精进的禅修实践、会通儒释道三教的广阔视野及其诗文书画方面的艺术才能,使其成为晚明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也构成他与士人交往的思想基础。憨山德清等晚明高僧力图通过对儒家教义的全面吸取,树立佛教积极参与世俗社会生活的形象,体现佛教对扶助社稷、矫正人心所起的作用,这一点与以王学后学为代表的晚明儒学积极吸纳佛教思想资源的趋向相契合,成为他们思想交流、互动的基础。憨山德清交往最密切的士人多属于泰州学派成员,在政治上则倾向于东林学派,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
憨山德清顺应唐宋以来佛教日益世俗化的历史发展趋向,走的是一条“入世”之路。他对佛教世俗化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那就是将作为“世法”的儒家思想与佛教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实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悲愿。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他对于晚明佛教的庸俗化始终保持着警惕,持严厉批评态度。憨山德清所选择的弘法道路,反映了明末佛教修证解脱观念的转变,他对于晚明宫廷政治的积极参与、与晚明士人的密切交通、对儒道两家典籍的深入研究和阐发,都是其佛教思想的一种实践。为此,他多次遭受贬谪,历经磨难,也由此获得了士林的广泛尊敬和推崇,成为一代高僧。
基于此,本文对憨山德清“三教一源”理论作出深入分析,以确立他作为晚明思想史上一位重要思想家的地位;对憨山德清与士人的具体交往,作出深入考察,以确立他作为晚明政治史上一位重要活动家的地位;对憨山德清诗文、书法创作及理论主张等以往被学术界忽视的方面作出深入挖掘,以确立他作为晚明文学史上一位重要文学家的地位。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在佛教向社会领域的传播,特别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晚明时期佛教的重新振兴,既有赖于佛教僧团内部杰出人才的出现,也得力于一大批士人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护持,晚明佛教呈现出典型的儒佛互补、僧俗互动的格局。这些士人已经不满足于一般性的讨论佛法或将禅藻应用于文学创作方面——尽管这些仍然是晚明士人学佛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直接加入到佛典的著述、佛经的刊刻、寺院的兴建乃至教团的整顿等深层领域,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对于与憨山德清交往密切的重要士人如管志道、周汝登、瞿汝稷、焦弘、邹元标、董其昌、钱谦益等人的学佛经历和佛学思想,也作出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如何评价宗教思想与中国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宗教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关系,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尽管不是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但力求通过对具体个案的研究,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史实依据和理论思路。研究晚明时期的佛教与世俗社会关系,也为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