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仕金宋人,即原为宋室臣民,其后降、仕金廷,是以政治身份归属界定的特殊群体,既为政权对抗的必然产物,亦为文化交融的鲜活载体,是成熟的汉语文学进入空疏的女真文化结构之重要途径,官高爵显的蔡松年堪为执纛者。
本文力求文史结合,以文学文化学视角,运用考据方法,重点研究蔡松年其人其作,以点带面地客观分析仕金宋人于文学进程中之历史作用,同时考察两宋过渡时期导入金源的文学主流审美风尚。行文结构与基本思路总括如下。
第一章《蔡松年诗词古今研究概况览要》为全文立论之前提。首先,追溯金源迄清季民初相关文献及述评,通过历时地考察,发现其共性在于注重对作品字句的表象解读与感性赏鉴,而缺乏系统的理性分析。同时,本文对“国朝文派”之论与清代关注金源文学的历史原因作出简要的分析。其次,较为全面地综述时贤对蔡松年其人其作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四方面:蔡松年之于皇统党狱的影响、辛弃疾师事蔡松年是否属实、蔡松年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及艺术成就。最后,针对当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本文将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二章《蔡松年作品风格之现实基础考论》为艺术特色分析之基础。在宋金对峙的共时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政治时局、文化落差以及仕金宋人生存处境的宏观考察与对蔡松年人品、心性的微观考察相结合,指出生存压力是蔡氏创作精神与现实行藏严重悖离的根本原因,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其渴望心灵的休憩,是促其作品风格形成的现实基础。行文始终贯穿蔡松年作为仕金宋人群体之一员的基本思想,注重对比宋金不同的任贤态度与现实利益的共同驱动,对仕金宋人价值判断与情感取向产生的实际影响。
第三章《萧闲老人诗词非“萧闲”辨》为本文之核心。笔者充分研读作品,否定蔡氏诗词风格系“萧闲”之说。蔡松年创作的主观精神与文学演进阶段、时代审美倾向的客观形势,皆证萧闲老人诗词本无“萧闲”之实。其一,蔡松年钟恋红尘,常怀经国济世之志,对困顿拮据的归隐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与深切的忧惧。探讨其作品精神与现实行藏严重悖离的根本原因,恰与其风格形成的现实基础相呼应。其二,“萧闲”乃后人之附会,史传以“清丽”评之,固可谓当。展开论述此风格的文本表现,分析其创作笔法,即擅于连缀负载文化性格的妍丽意象营造清雅的诗词氛围,并阐明其言说隐逸之作题旨多雷同,遣词用语程式化倾向颇重。其三,以文学自身演进与宋金文化交融角度观之,从“仕金宋人为金源输入以婉约为主而非豪放的文学风格”、“金源潜在的文学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仕金宋人的创作实践”、“词体特质与金源国情是决定词文学于金初迅速流行、渐成风尚的文化要因”、“蔡松年诗词反映金初审美倾向,程式套语塑造个体形象,独具现实意义”以及“蔡松年诗词之文学史意义及对金源文坛之深远影响”五方面来阐述蔡作的文学文化学意义。
第四章《“吴蔡体”内蕴差异略论》为第三章之旁证。吴激与蔡松年以精工乐府而名著当时,对其创作内蕴细别之洞察,可观金源对儒家诗教的理解与接受,由二者齐名并称,更可佐证以儒家诗教为精神旨归的婉约话语方式,不仅是两宋之际词坛的主流审美风尚,而且是仕金宋人输入金源的主导文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