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典型水环境条件下硅藻与钙华的相互影响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龙是以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艳丽的地表钙华景观闻名的世界自然遗产。钙华,又称石灰华,是一种大孔隙次生碳酸盐岩,在钙华的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对调控钙华微观形貌、沉积速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生物因素对钙华的影响上,然而钙华沉积环境同样影响着生存在其中的生物,这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少见。为了探究钙华沉积环境对钙华生物的影响,因此,本实验选取钙华沉积区常见藻类硅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黄龙钙华沉积区环境进行分析,探明钙华沉积环境中生物、矿物、水环境的主要特征;建立黄龙土著硅藻分离纯化体系,分析其生长特性;通过模拟黄龙主要水环境因子变化特征,探讨硅藻对钙华沉积环境的响应;通过设置藻-矿共存体系,研究硅藻及其EPS对碳酸钙表面形貌的影响;通过模拟碳酸钙沉积,探明碳酸钙沉积过程中硅藻对碳酸钙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黄龙钙华沉积区地处高海拔地区,其典型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黄龙水体常年处于低温、高光强度的状态,与涪江水相比,黄龙水体中含有高浓度的Ca2+含量,而水体中的Si4+则显著低于涪江水体。黄龙水体中还含有丰富的CO32-、HCO3-,并沿水流方向呈下降的趋势。黄龙地区的矿物特征主要为碳酸盐岩,所采集的矿石样品中除KS-4号样品外,Ca元素含量皆达到了95%以上。(2)黄龙钙华沉积区真核生物主要以硅藻门为优势门。通过对钙华彩池壁上的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黄龙钙华壁上存在的真核生物主要是硅藻门(Diatomea)、轮虫门(Rotifera)和链型植物门(Streptophyta),其中硅藻门的丰度最高。世界钙华沉积区中分布的藻类主要为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并且这3类藻类的温度适应范围较广,6℃~40℃皆有分布。黄龙硅藻主要为舟形藻,大小约为50μm,还发现存在少量的中心纲硅藻。黄龙土著硅藻的分离方法中,稀释涂布法和微细管法皆无法成功分离。低温直接培养则表现出较好的效果,黄龙硅藻表现出贴壁性强、生长周期长、细胞密度低、嗜冷等特点。水生硅1培养基是舟形藻Navicula sp.的最适培养基,最适氮源为硝酸钠。25℃培养时,舟形藻Navicula sp.在20~25天达到稳定生长期。(3)温度和高钙低硅的环境都能显著改变硅藻的生理生化特征。低温能够抑制舟形藻Navicula sp.的生长速率,不会改变稳定期的藻细胞密度。藻细胞代谢产物中的蛋白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EPS中蛋白质的含量则无明显的变化情况;代谢产物中的多糖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现缓慢升高,EPS中多糖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则表现为降低的趋势;藻细胞内的总脂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各个梯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显著性(P<0.05)。高钙环境能够显著抑制舟形藻Navicula sp.的生长,培养基中钙离子浓度越高,稳定期时的藻细胞密度也相应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能显著提高代谢产物和EPS中蛋白质的含量,并且蛋白质含量随钙离子浓度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藻细胞EPS中的多糖含量随钙离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能够显著提高藻细胞EPS中的多糖含量,而代谢产物种的多糖含量未见明显变化;藻细胞内的总脂含量在钙离子浓度为40 mg/L时,含量最高。在低硅高钙的环境中,舟形藻Navicula sp.硅质壳的元素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未发现硅藻将钙离子内化到硅质壳的形成中。(4)舟形藻Navicula sp.及其EPS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酸钙的溶解,并且将大量有机基团附着在碳酸钙表变,赋予了碳酸钙新的特性,EPS及完整细胞的加入并未改变碳酸钙的表面形貌。(5)碳酸钙模拟沉积的实验结果表明,舟形藻Navicula sp.的加入能够明显促进碳酸钙的沉积速率,所产生的碳酸钙晶型皆为方解石型碳酸钙,并且碳酸钙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综上所述,在黄龙环境中,低温和高钙的环境条件能够显著影响着舟形藻Navicula sp.的生长代谢,但是高钙低硅的特征并未改变舟形藻硅质壳的元素组成;硅藻在钙华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和促进作用,并且其能进一步调控钙华的微观形貌。这些结果阐明了钙华沉积环境中硅藻与钙华之间的相互关系,硅藻通过改变自身生长代谢以适应环境,而这种改变是有利于钙华的沉积和稳定的。
其他文献
泥炭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在环境保护、调节气候、水文调节、工农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80年以来,伐木、排水、火灾、人工林改建以及气候变暖等原因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破坏,泥炭地退化日益严峻。酚类物质作为泥炭地分解的关键生物化学抑制剂,可通过泥炭地环境和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来调节其含量,抑制有机碳分解,减缓泥炭地退化。酚类物质由于自身结构上的不稳定,易发生羟基化氧化和亲核加成等反应转化为醌
学位
柴胡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已经有2000年的使用史。药典记载柴胡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能,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病症。随着近年来大众对柴胡需求量的上升,野生柴胡资源遭到掠夺式采收。选育优良的新品种可有效缓解市场需求并保护柴胡野生资源。柴胡主要药用成分柴胡皂苷储存于根部韧皮部,且侧根含量明显高于主根。因此要定向培育主根细长,侧根多的柴胡以获得药效稳定的高产新品种。
学位
金属长滤袋除尘器具有耐高温性、耐腐蚀性和抗压性强的优点,能广泛应用于金属冶炼、垃圾焚烧和火力发电厂等高温领域。金属长滤袋在行喷吹的周期性再生过程中,由于喷吹气流的特性造成金属长滤袋上下部清灰差异大—上部清灰过度,下部清灰不足,对金属长滤袋除尘器的持续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课题以工业领域中常用的?130*6000 mm、?160*6000 mm金属长滤袋和?130*7500 mm、?160*75
学位
可剥离膜法可快速压制并固定放射性污染,具有对松散放射性污染清除效率高,废弃物便于收集等特点,但其剥离后大量残余物的无害化最小化处理处置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筛选并驯化在近常温条件下可降解聚丙烯酸酯基可剥离去污膜的微生物菌群是实现去污膜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步骤。本论文以聚丙烯酸酯基可剥离去污膜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紫外光预降解处理,分析紫外光对去污膜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官能团等的影响;将光预处
学位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s,Pst)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方面的迫害几乎是毁灭性的。在我国,条锈菌年侵染面积多达百万公顷,造成超过百万吨的产量损失。目前,对条锈病防控最环保、有效的方式是种植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而条锈菌病原菌的不断变异及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含单一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使得抗性基因
学位
现代工业与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不可避免的给环境带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这些污染对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危害是潜在且长远的。生物修复手段在近年的研究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发展,特别是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而目前关于水体重金属Fe3+、Co2+、Ni2+污染的植物修复与植物逆境响应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尚不系统,因此,本项目采用具有较强抗逆能力的苔藓植物东亚砂藓(R.japonicu
学位
春剑(Cymbidium tortisepalum var.longibracteatum)和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均是兰属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植物之一,其野生种均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保护。其种胚无成熟胚乳,自然萌发极难,传统栽培以分株繁殖方式进行,人工栽培品种依赖于从野生资源中筛选,难以进行种质创新,不利产业发展和野生资源保护。本研究以春兰
学位
本论文针对含能化合物污染土壤修复的需求,利用微生物原位修复快速和耐受浓度较高、植物修复成本低、二次污染少、美化环境等优势,紧紧围绕炸药2,4,6-三硝基甲苯(TNT)、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和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等含能化合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微生物和植物筛选、菌种复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构建及调控关键技术研发,探索了土壤含能化合物污染微生物、植物及植物-微生物联
学位
随着核工业的快速发展放射性核素在核应用和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泄漏、残留到环境中。放射性碘因其超长的半衰期、高活性以及易积累等特征而备受关注。针对现有碘去除材料成本较高、制备过程复杂、吸附容量低等问题,本论文利用低成本的制革废弃物胶原纤维、胶原蛋白(明胶)和羟基磷灰石为原料。通过简单、方便的方法制备了Ag~0@BT-n CF、Ge Aerogel、HAP-Ge Aerogel三种吸附材料,
学位
柴胡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柴胡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由MVA途径和MEP途径合成其共同前体物质。据研究,一定的干旱胁迫有利于柴胡皂苷的积累,但是干旱调控皂苷合成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拔节期川北柴1号(CBC1)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7天、14天、21天、28天干旱胁迫下的农艺性状和10种皂苷含量,同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