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症状性与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在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存在的差异,并对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及中远期疗效进行对比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75例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照其入院时有无腹痛、腰背痛等不适症状将患者分为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及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两组,对症状性和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化验检查指标,支架类型,病变类型,瘤体最大直径,附壁血栓程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重症监护时间,内漏发生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的形式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结果:7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8岁,最高年龄为84岁,最低年龄为41岁,男女比例为:6:1,标准腹主动脉瘤54例,占72%,(其中1型为2例,2A型为10例,2B型为7例,2C型为34例,3型为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夹层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溃疡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壁间血肿1例,单纯髂动脉瘤6例,髂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瘤1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3例,破裂腹主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2例。以上患者均行腔内修复治疗,随访半年至6年,平均随访时间为3.5±2.1年,失访9例,结果30天全因死亡率:6.7%(5例);6年全因死亡率:24%(16例),6年动脉瘤相关死亡率为12%(9例);30天再干预率:4%(3例),6年再干预率为17.3%(13例);30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4%(18例);6年并发症发生率为37%(28例),其中内漏发生率为20%(15例)。75例患者中症状性腹主动脉瘤47例(62.7%),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28例(37.3%),两组数据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的有发病年龄,高血压病患病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外周血管病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附壁血栓程度,再干预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病率8项指标。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组发病年龄(68±8岁)低于无症状性组(73±5岁),高血压病患病率(42.6%)低于无症状性组(7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6.4%)低于无症状组(46.4%),外周血管病患病率(6.4%)低于无症状组(32.1%),糖尿病患病率(0%)低于无症状性组(14.3%),附壁血栓程度(1.76±0.6)高于无症状组(1.0±0.9),再干预率(25.5%)高于无症状组(3.5%),相关并发症发病率(46%)高于无症状性组(21.4%),以上8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腹主动脉瘤发病年龄及性别有特征性分布,发病率与年龄成正相关,年龄越高,发病率越高,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对于60岁以上(尤其男性),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的患者,应加强人口筛查力度,做好相关体检工作,以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2.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在发病年龄、高血压病患病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外周血管病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上均明显低于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组,症状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全身动脉硬化程度较对照组低。3.症状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瘤体附壁血栓的程度要明显高于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症状性腹主动脉瘤术前血象和免疫学指标升高的比例分别占32%和66%,高于无症状组(17%和43%),P值=0.1,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存在差异趋势,需要更大样本的资料进一步分析。上述结果说明造成两种之间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影响腹主动脉瘤发生、发展的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4.症状性腹主动脉瘤与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相比,腔内治疗后的再干预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组,对于症状性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及时处理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5.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对于术前应对患者的一般状况,危险因素,影像学资料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做充分的分析,形成个体化的、科学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