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毛虫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严重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旋毛虫的感染宿主范围很广,它可以入侵150多种动物包括人类。因此,开展旋毛虫致病机理以及免疫逃避机制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功能受阻会导致免疫耐受,从而利于病原的入侵。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可以特异性表达在DCs上,DCs中高表达IDO会形成免疫耐受。以往研究表明,旋毛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刺激树突状细胞导致IDO含量明显升高,细胞上清中色氨酸浓度明显下降,影响T细胞增殖和分化。另一方面,研究发现旋毛虫ES抗原会影响DCs成熟,从而导致免疫耐受的形成。p49和p53基因编码的蛋白作为旋毛虫ES抗原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否在其中发挥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成功体外表达纯化旋毛虫重组p49和p53抗原。第一部分探究重组抗原对DCs IDO以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首先采用CCK8法测定DCs活力、q RT-PCR鉴定DCs IDO表达,确定两种重组抗原的最佳孵育浓度,选择对树突状细胞增殖没有影响、而显著升高IDO表达的浓度作为刺激浓度,进行后续的实验。在上面实验基础上,开展实验。设立ES抗原组、p53组、阳性对照组:IFN-γ(提高树突状细胞IDO表达)、阴性对照组:1-MT(IDO抑制剂)和空白对照组PBS,免疫荧光技术以及Western-blot对各组细胞内IDO的表达进行检测、HPLC检测细胞上清中色氨酸浓度,q RT-PCR技术对IL-10、IL-6以及TNF-α的m RNA的水平进行检测。第二部分探究重组抗原对DCs成熟的影响。以LPS作为刺激DCs成熟的介质,利用扫描电镜观察LPS组、ES组、p53组、1-MT+p53组的树突状细胞形态,进一步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分子、B7家族(CD80、CD86)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重组抗原p49作用浓度低于15μg/m L对DCs的增殖没有影响,20μg/m L时,细胞增殖显著降低,且细胞活力依赖浓度增加而降低;旋毛虫重组抗原p53作用浓度低于15μg/m L对DCs活力无影响,30μg/m L时细胞增殖活力显著降低,且随着浓度增加,细胞增殖进一步抑制。q 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49重组抗原组DCs IDO m RNA水平无差异性(p>0.05),p53组可以显著上调IDO m RNA表达。基于此,我们选择p53抗原,工作浓度为20μg/m L开展后续试验。进一步探讨p53抗原对DCs IDO及炎性因子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S抗原刺激组、p53抗原刺激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DO表达上调;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刺激时间为24 h时IDO蛋白表达量分别上调了3倍和4倍。HPLC分析结果显示ES组和p53组的细胞上清中色氨酸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q RT-PCR结果显示ES抗原、p53抗原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能引起树突状细胞胞内IL-10、IL-6及TNF-α的m RNA转录水平增加,且呈现时间依赖性,在24 h时,p53组IL-6、IL-10和TNF-αm RNA转录水平明显上调。1-MT+p53组IL-10的m RNA转录水平显著低于单独p53组(p<0.01),另外IL-6、TNF-αm 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0.01)。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树突状细胞形态,LPS组DCs表面褶皱明显,有许多的毛刺样突起,突起清晰、数目多,呈现出成熟形态,具有完全功能形态;ES抗原组与p53组细胞表面褶皱增多,但是表面毛刺样突起数目很少,表明ES抗原和p53抗原抑制了DCs成熟。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经LPS刺激后,DCs表现为完全成熟状态,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80及CD86大量表达,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01);经旋毛虫重组抗原p53作用后,DCs表面分子MHC-Ⅱ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CD80及CD86较空白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差异显著(p<0.01,p<0.05),但与LPS组相比,这种升高趋势被抑制,且差异显著(p<0.01),表明p53抗原能够抑制DCs的完全成熟。本研究证明旋毛虫重组抗原p49对树突状细胞IDO的表达没有影响,旋毛虫重组抗原p53可引起树突状细胞IDO表达上调继而引起细胞上清中色氨酸浓度下降以及炎性因子的上调;另外,旋毛虫重组抗原p53使树突状细胞停留在未完全成熟状态,影响其免疫功能。本研究为完善旋毛虫致病机制和阐明其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