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_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人口作为中国城乡二元分割的重要产物,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中国过去近40年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最为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中国的流动人口具有宏观上总量规模庞大以及微观上外出务工的临时性特征,同时,无论是与本地人口相比,还是与《劳动法》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相比,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都比较长,且不同城市之间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近年来中国城市的房价水平不断攀升,地区之间房价水平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鉴于此,本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研究城市房价水平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
  理论模型方面,本文将典型流动人口的终生划分为外出流动务工和返乡两个阶段,分别讨论流动人口在两个阶段的收入预算约束,再通过构建收入预算约束条件下流动人口终生效用最大化模型,最后得到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劳动力供给决策的理论影响。具体来说,面对不同的城市房价水平,流动人口在外出务工和返乡两个阶段之间进行劳动供给的权衡,当城市房价水平升高时,会改变流动人口在外出务工阶段的收入预算约束,从而最终减少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工作长度(长期劳动力供给决策),但为了不降低终生效用水平,流动人口会增加在流入城市短期内的工作时间(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
  实证检验方面,本文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商品房销售价格数据,实证检验城市房价水平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长期和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考虑到在估计城市房价水平与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决策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可能会面临内生性问题,因而实证方面除了控制尽可能多的控制变量,还采用工具变量估计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因果效应。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长期劳动力供给决策具有负向影响,而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具有正向影响;从结果上来看,城市房价水平翻一倍,将会使得流动人口的周工作时间显著增加2.621小时,而城市房价的增加将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以及预期居留时间,且各种稳健性检验均可以得到较为一致的稳健结论。
  第二,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具体而言,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城市房价对自雇流动人口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效应要强于他雇流动人口,但是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长期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他雇流动人口群体之中;城市房价对低教育流动人口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效应要强于中高教育水平流动人口,但长期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效应却要弱于中高教育水平流动人口。
  第三,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的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除了具有直接影响之外,还会通过影响流动人口的长期劳动力供给决策,即通过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以及预期居留时间,从而对流动人口的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产生间接作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区别于已有文献中采用一般劳动力供给决策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考虑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临时性,将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决策划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从而在临时移民理论框架下研究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供给决策;第二,现有的文献主要从就业特征等方面解释流动人口工作时间长的原因,而本研究从城市房价水平差异的角度分析流动人口的过度劳动。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首先从整体上提出缓解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过度劳动影响的政策建议;然后基于异质性分析结果,分别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流动人口自主创业、提高流动人口技能水平等方面提出更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就如何增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一体化进程逐渐深入、信息技术持续完善的总体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综合利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端产业价值链、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有效激发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对于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促进城市群结构升级优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
学位
中国区域经济已历经众多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空间结构支撑。当下中国区域经济将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导向,在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其中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不仅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表现为省内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在西部省份尤为明显,一个典型现象是省会城市不断虹吸全省各种要素,造成其他城市与省会城市发展差距明显。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带来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经济走廊,肩负着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区域协调新棋局的重大举措。同时,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产业集聚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一方面,技术创新在制造业领域较为集中和活跃,也是各国抢占经济增长制高点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产业集聚有利于技术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也是工业化
我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意义重大,其通用性特征和技术进步效应有助于全产业的转型升级,但该命题在理论和实证分析上的支撑却十分有限。为清晰理解这一过程,本文进行深度剖析:将人工智能区别于一般的技术,微观分析其如何作用于经济要素再反映到结构变动上,为此梳理出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内在逻辑及作用效果。同时,考虑到人工智能有强化就业空间极化
省会城市作为一省省会,集聚了众多资源和要素,是一省的核心地带,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乃至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火车头”、“排头兵”。近年来,安徽、江西、四川、河南、湖北等中西部省份通过撤县设区、区域规划调整等方式积极扩大省会城市规模,通过产业升级、交通布局等大力发展省会经济,提高省会的影响力,“强省会战略”已然成为中西部各省推动经济发展的普遍选择。不仅如此,甚至东部地区也刮起了一股“强省会
县域是我国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层级,当前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以及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川省县域数量众多,位居全国首位。截止2017年底,四川省县域经济总额17354.6亿元,
学位
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掀起了内陆地区开放的新高潮。四川省作为内陆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处于交通的末端,也并非全球贸易的关键节点地区,开放程度直接关系到其经济发展能否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内陆开放型经济作为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经济,是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形态。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提高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增强竞争力,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
农民工个人独自迁移的模式逐渐成为“过去式”,现在他们更多地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迁移。子女随迁不仅能减少父母与孩子分离的缺憾,还能让子女接受更好的城市教育资源,减小农民工身份代际传递的可能性。但是户籍歧视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让农民工以及随迁子女难以公平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例如入学门槛高、教育开支压力大、初中升高中机会少等问题。此外,随迁子女的年龄通常较小,
2015年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减少了生育子女数量客观上的限制。由2016年CLDS数据发现生育子女数量不同的女性劳动者之间的平均年总收入存在差异;并且子女数量不同的女性劳动者之间的家务劳动时间存在差异:子女数量会影响女性劳动者的有酬劳动时间的分配,从而对女性劳动者总收入产生影响。所以本文试图从家务劳动时间的角度分析子女数量对女性劳动者年总收入的影响,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对生育政策调整后子女数量对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