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明确术中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特点及术中皮肤压力性损伤患者的特征,探讨皮肤压力性损伤与受压部位组织血氧的关系,研究流体体位防护垫在预防术中获得性皮肤压力性损伤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人员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及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三甲医院综合手术室全年手术患者术中皮肤压力性损伤的现患率、发生率、特点进行调查,将其中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采用个体匹配的方法纳入同期患者进行比例为1:2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术中皮肤压力性损伤患者特征。2.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纳入100例胸科手术患者,应用近红外组织血氧参数检测仪器,监测手术患者术中主要受压部位组织血氧变化情况,分析主要受压部位组织血氧与术中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关系。3.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使用流体体位防护垫支撑和防护患者术中主要受压部位,对照组使用多层泡沫敷料防护术中患者主要受压部位,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皮肤损伤情况、术后24小时手术体位相关性疼痛情况。研究结果1.全年手术患者术中皮肤压力性损伤现患率为0.57%,发生率为0.45%,其中1期压力性损伤占发生总数的87.59%。不同年龄段中,41~55岁患者发生率最高。不同手术类型中,胸外科患者发生率最高。压力性损伤高发部位有颜面部、骶尾部、髂前上棘、足部。2.在调查术中压力性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特征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体质量、NRS评分≥1、Braden评分<23、术前住院天数、术前白蛋白异常、麻醉时长、手术时长、出入手术室时长、手术级别、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术后并发症这些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调查术中压力性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特征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较高(OR=1.087,P=0.035)、术前Braden评分小于23分(OR=4.873,P=0.038)、术前白蛋白异常(OR=8.332,P=0.013)以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OR=4.467,P=0.030)是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显著特征。4.髋部组织血氧变化: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与未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髋部组织血氧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P<0.05;不考虑时间因素,两组患者间组织血氧的主效应未见差别,P>0.05;时间因素与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形成具有交互作用,P<0.05,即两组患者术中组织血氧的变化幅度不同。两组患者组织血氧最小值、最大值与摆放体位后差值、最小值与摆放体位后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足部组织血氧变化: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与未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足部组织血氧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P<0.05;不考虑时间因素,两组患者间组织血氧的主效应未见差别,P>0.05;时间因素与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形成不具有交互作用,即两组患者术中组织血氧的变化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6.流体体位防护垫在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应用效果显示,手术结束时即刻评估,观察组发生5例压红(4.17%),对照组发生12例压红(10%);术后2小时,观察组有1例面积缩小的压红,对照组有2例面积缩小的压红,1例1期皮肤压力性损伤;术后24小时,观察组无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对照组1例1期皮肤压力性损伤。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大于4小时的患者中,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观察组术中受压部位皮肤的防护效果优于对照组,OR=5.874,P<0.05。7.流体体位防护垫在预防体位相关性疼痛的应用效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24小时手术体位相关性疼痛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体位相关性疼痛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手术室护理人员可通过评估手术患者重要特征、积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还可通过患者主要受压部位的组织血氧变化幅度来判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术后病区单元积极关注术中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做到有效的病情观察、及时处理。2.应用流体体位防护垫可有效保护术中受压皮肤,减少损伤;应用流体体位防护垫支撑和固定手术体位,可减轻患者术后手术体位相关性疼痛程度。3.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关注皮肤压力性损伤高发部位的预防,与高发科室的病房护士加强皮肤的交接、合作,从而做到有效防护,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