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坡苗族乡乡村景观格局与规划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喀斯特地貌下的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规划难度大幅度提升,为了研究贵州省高坡苗族乡规划的策略方法,本文分析了2019年该乡遥感数据,借助田野调查与访谈法,“源-汇”景观格局分析、AHP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高坡苗族乡的人文景观格局与生态景观格局,并在Arc GIS软件中综合分析乡村景观格局规划策略,选取石门村为试点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结果表明:(1)在高坡苗族乡的生态景观格局中,高安全格局空间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8.61%,在该区保护原有自然形态;中安全格局占17.82%,应构建合理的乡村生态体系,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低安全格局空间与建设区占33.57%,可视生态价值进行恢复与开发,生态价值较低的用地,可引导发展旅游业、生活建设用地。在高坡苗族乡的人文景观格局中,高安全格局空间占区域面积的44.08%,应在该区保持场地的空间肌理和景观结构;中安全格局占32.23%,应深化该区长期历史演变来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低人文安全格局和建设区占23.69%,可增设绿色旅游服务设施,开发现代旅游、服务业、农业、加工业产业体系。(2)高坡苗族乡的乡村景观格局研究表明,该乡大部分核心保护区集中在卡下地区,这与卡下的峰林、峰丛地貌相关,且卡下坡度较大,不利于大规模人居活动的开展。卡上地区的乡村景观核心区分布零碎,整体呈线状、散点状分布,生态与文化功能较为脆弱。(3)卡上村寨中,石门村46.66%、大洪村23.75%与摆龙村66.27%是人文核心与生态建设区域,并于四周建立生态防护林。扰绕村30.19%为人文核心与生态建设空间,新安村19.89%为人文核心与生态中级空间,并在南北两部分预留生态核心区扩散空间。街上村42.86%为人文核心与生态建设空间,东南部预留生态空间。平寨村24.97%与云顶村30.07%是人文核心与生态建设空间,形成卡上地区除高坡村的旅游核心,也是生态的重要保护区域。高坡村35.93%区域为人文与生态双核心格局,串联起各个村寨旅游廊道并连接其他村寨生态网络,构建生态廊道网络。水塘村37.23%为生态核心与人文建设空间,构建卡上生态廊道核心,采用“针灸式”的手法建设人文景观节点,不干涉生态系统的运行。卡下村寨中,衫坪村21.35%为生态核心与人文中级空间,并“针灸式”地点缀旅游空间,形成线状廊道。五寨村22.33%为生态核心与人文建设空间,连通了卡上与卡下地区,南部中心规划旅游区间。批林村42.50%为人文与生态双核心空间,是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枢纽,可在批林村与五寨村的交界处设置集镇中心区。硐口村生态核心与人文建设区域占36.34%,南部建立生态保育区。掌几村24.31%为生态核心与人文建设空间,东部旅游资源点呈点缀分布,建立旅游廊道。克里村、龙云村、甲定村、高寨村约50%以上以生态保护为主,采用线状人文景观廊道串联,营造神秘探险与森林康养空间,大面积区域建设生态保育区,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持续地发展。(4)在高坡苗族乡试点——石门村的乡村景观格局研究中,做出总平面设计、生态景观设计(防护林规划设计、野生动物穿越通道规划设计、植物配置设计与天际线规划设计)与人文景观设计(房屋建筑设计、道路空间设计、污水排放系统设计、景观节点设计、指示牌设计),整体以人文核心为主导,发展旅游主线,“针灸式”地穿插民宿、农家乐,贸易市场,餐厅等一系列旅游产品提升人口吸引力,提升人地互动。在人文核心四周空间连接生态核心空间,种植生态防护林保护原有自然景观,优化房屋建筑、道路空间、排水系统与休闲节点,发扬苗族特色文化,提升石门村乡村景观风貌。
其他文献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产量、现存量、季节动态、养分元素储量、分解特征等,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养分动态平衡的重要体现。与常态地貌相比,喀斯特森林的生境条件、植物群落外貌和结构特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喀斯特森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地形之间生境条件存在明显差别,地形作为影响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对森林微气候、地表径流和蒸发蒸腾等产生影响,改变土壤的属性、植被的
岩溶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有机碳含量还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及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不仅是土壤环境与大气环境和洞穴环境之间碳迁移的重要环节,也是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途径。深入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机理、
干旱是影响我国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灾害之一。贵州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岩溶地貌发育强烈,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基础脆弱,严重阻碍其农业经济发展。自2000年以来,贵州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及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应对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准确监测和评估贵州省的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发生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贵州省的水资源调控与高效利用、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
干旱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干旱对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而农业干旱对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安全影响更为显著,具有发生频率高,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贵州地区,喀斯特发育良好,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能力相对北方地区来说更为低下。因此,如何有效监测土壤含水量、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土壤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变化情况的时空分异,对于该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以及防旱抗灾治理措
水土流失是制约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黔中地区径流小区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与GIS技术结合,系统分析了黔中地区径流小区的产流次数、径流量和侵蚀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划分了黔中地区侵蚀性降雨的雨型,并研究了水土流失对不同降雨、地形和植被盖度的响应机制。通过监测数据对土壤侵蚀模型进行了修正,并运用GIS方法对黔中地区土壤侵蚀进行了计算和评价,探寻了黔中地区的水土流失规律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探索流域尺度、类型尺度、集聚地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对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段)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流域尺度和类型尺度基于2015年、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集聚地尺度基于长时间序列的2000-2017年遥感影像,采用核密度分析、规模等级、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土地利用结构体系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
为验证菌藻共生用于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探索高效可行的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固定化菌藻小球耦合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T)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并与常规CAST进行对比,以考察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海水小球藻与细菌构成共生体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可有效去除CODMn、无机氮和磷,去除率高于青岛大扁藻、杜氏盐藻及等鞭金藻与细菌的搭配;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将菌藻制成固定化小球后,菌藻体积比为1∶2时
土壤水分、水溶性钙是植被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对土壤水-钙关系的研究可以为该地区的土壤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然而,已有研究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水钙关系特征关注较少,未能较好地揭示该地区的土壤水-钙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使用原位采样、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典型喀斯特区土壤含水量、土壤水溶性钙的分布特征,揭示该地区的土壤水-钙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喀斯特区的土壤水、钙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教育和管理让家长和教师费心、伤神。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水是生命的起源,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水循环系统将受到影响,因此,水资源脆弱性问题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贵州省气候时空变化下引起区域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喀斯特地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威宁、贵阳等31个站点2001—2018年气象日值数据,基于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对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