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核心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PGS是困扰腹部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的一种术后早期并发症。目前针对PGS患者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却往往存在矛盾之处,缺乏强效、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的有力措施。中医中药在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上方法多样,具有一定的优势,遗憾的是现有研究样本量少。同时由于患者胃排空功能减弱,中药内服的治疗方式可能会加重患者的胃肠道负担,加重恶心、呕吐等腹部症状,影响患者依从性,处方中亦多含有苦寒之品,易伤胃气,对肿瘤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亦应慎重;针灸、中药外敷、中药灌肠等中医外治法虽然在治疗腹部术后胃瘫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因此,将行之有效的中医外治法相联合,治疗肿瘤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探索和完善现有治疗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以针刺疗法结合外用中药穴位贴敷作为干预手段,对肿瘤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胃瘫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并与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胃瘫的客观疗效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技术方案。[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1日-2016年8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住院的符合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标准及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6例,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用不透光的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外敷中药)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均采用同等的西医基本治疗,对照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次,肌注,每日2次;治疗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中药穴位贴敷,针刺穴以"老十针"加减,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20min,1次/日,中药穴位贴敷以本院自制通腑贴外敷神阙及双涌泉,外敷4~6小时后取下,1次/日。连续使用至胃瘫缓解,最长疗程为21天。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第7、14、21、30天胃瘫缓解率、胃液引流量、胃管拔出时间、症状积分、体力状况积分等指标,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疗效评价,总结并优化肿瘤腹部手术后胃瘫中医外治方案。[研究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疗效指标数据中体现出较好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较高。1、胃瘫缓解率:在第7、14、21、30天治疗组胃瘫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8.11%和 25.49%、98.11%和 60.78%、100.00%和86.27%、100.00%和 90.20%,第 7、14、21 天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30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2、胃瘫缓解情况:第7、14、21天治疗组胃瘫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30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3、胃液引流量:第3天后体现出组间显著差异,其中治疗组患者胃液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4、以胃管置入为起点的胃管拔除时间,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7),治疗组时间较短。以胃瘫发生为起点的胃管拔除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5、症状积分:在第7、14、21天均体现出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6、体力状况积分:第7、14、21天均体现出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7、营养指标:仅有钾离子在第7天体现出组间差异(P=0.004),余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本研究中无不良事件报告,主要安全性指标临床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尿素氮、肌酐,组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针刺("老十针")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涌泉穴、神阙穴)能明显提高肿瘤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缓解率,减少患者术后胃液引流量,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减轻消化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该治疗方法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