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发表于1836年,那时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不到100年,在文化上仍然未能摆脱欧洲文明的母体影响。在经历了一次欧洲之行后,爱默生发表了这篇被后人称为美国超验主义宣言的文章。他呼吁美国人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在当时的美国,人们将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物质主义思想盛行于世。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人们可以不择手段,无所顾忌。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更加坚信征服自然的能力,曾经为人们并一直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母亲--自然变成了人类的奴隶,人们不再对自然报有敬畏之心,而是俨然以主人自居,进而打破了人与自然的恒久和谐关系。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表现为人与他人之间冷漠的态度上。爱默生以自然为切入点,在不同层面上向读者展现了他所倡导的超验主义。超验主义理论崇尚直觉,反对理性和权威,强调人有能力凭直觉直接认识真理,人能超越感觉获得知识,因此,人的存在就是神的存在的一部分,人在一定范围内就是上帝,自然界是神对人的启示,人可以从自然界认识真理,了解物质发展规律,得到精神道德原则方面的启示。超验主义者的著作对打破神学统治,摒弃以神为中心的清教主义,强调人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确立民主思想和发展民族文化起了极大的作用。
爱默生在“诗人”(ThePoet)中指出:“语言即历史的档案”。所以笔者旨在通过爱默生的语言或日历史描述,来发掘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并将之与当时外在的历史语境两相对照,探索和发现这篇文章在当时文化语义场下的潜在含义,从而进一步解读抑或误读爱默生的用意。
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通过对《自然》的文本分析梳理了爱默生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文本的分析是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上展开的,既重视审美价值的文本分析,又考察当时的历史语境对于读者和作者的影响,笔者试图在时间(横轴)和空间(纵轴)所构成的坐标系中将审美价值与事实联系综合起来,进而对《自然》进行解读和阐释。
第二部分分析了美国超验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前提。作者从宗教和哲学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康德,加尔文等人对于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及在《自然》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强调了爱默生的思想在《自然》中所蕴含的前瞻性。爱默生并不刻意建构一个自恰而稳固的理论体系,他更看重形象思维和情感逻辑的启示意义和普世价值。在《自然》中他所提出的思想对于美国的现代性和思想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关注的是美国现代性的根基自由主义和发轫于爱默生的生态研究。
本文的历史意义:对于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来说,从“他者”的发展经历中获得借鉴无疑有着切身的现实意义。古今之争不仅存在于中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均出现过相同的情景。18世纪法国的古今争论产生了影响人类发展史的启蒙思潮,美国的古今反思则产生了美国的文艺复兴和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坚守现在、展望未来。爱默生之所以被称为美国的孔子,正是因为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把过去和未来、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等两极相对的事物融会贯通,使它们能够和谐互动,最终达到“和”的境界。他提出的美国超验主义是美国文明这首交响曲中一个重要的音符,并将美国文明的特殊性融入到了世界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当中。
最后笔者得出结论:在《自然》中,爱默生倡导了一种人类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他认为,人类通过向自然学习可以在内心深处保持一种敬畏和克制,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到一种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初民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