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贝类壳色常呈现出多态性,壳色可以作为优良性状的标记色,用于贝类良种选育研究。目前关于青蛤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其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生殖生理以及苗种培育等方面,然而对于青蛤壳色形成的原因、分子机制及青蛤紫、白壳个体间生长及营养差异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先对青蛤紫壳成因进行初步探究,了解到色素主要存在于紫壳珍珠层中且类胡萝卜素可能是紫壳中色素的主要组成部分,紫壳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外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类壳色常呈现出多态性,壳色可以作为优良性状的标记色,用于贝类良种选育研究。目前关于青蛤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其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生殖生理以及苗种培育等方面,然而对于青蛤壳色形成的原因、分子机制及青蛤紫、白壳个体间生长及营养差异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先对青蛤紫壳成因进行初步探究,了解到色素主要存在于紫壳珍珠层中且类胡萝卜素可能是紫壳中色素的主要组成部分,紫壳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外套膜外缘选择性沉积,青蛤紫壳个体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存在一定正向连锁关系;通过对青蛤紫、白壳个体之间生长指标和营养成分的测定,探究壳色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之间的关系,了解到紫壳和白壳个体间在生长和营养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且紫壳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存在一定正向关联关系;利用RACE技术克隆并鉴定青蛤壳色相关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并利用q RT-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了解到相关基因可能在外套膜中类胡萝卜素选择性运输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为了探究青蛤紫壳的形成原因,本研究通过体视镜测定青蛤壳中紫色色素的分布、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测定金属元素含量、使用拉曼光谱仪获得青蛤壳中色素的拉曼光谱、通过提取青蛤不同组织中的总类胡萝卜素算出类胡萝卜素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探索壳中色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一系列实验。结果显示,与白色贝壳相比,紫色贝壳中交替出现紫色和白色区域,紫色色素主要存在于珍珠层与贝壳棱柱层交界处的珍珠层中;紫色和白色贝壳中的铁和锰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类胡萝卜素的强峰(1510-1513、1125-1128、1014-1016、1297-1299 cm-1)出现在紫壳的紫色部分的拉曼光谱中,而在紫壳的紫色部分和白壳的白色部分中未观察到类胡萝卜素峰,类胡萝卜素可能是壳中紫色色素的主要成分;紫壳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白壳,紫壳青蛤外套膜外缘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约为外套膜内缘的4倍,是白壳青蛤外套膜外缘的3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类胡萝卜素在外套膜外缘、外套膜内缘、水管、腹足和性腺中大量沉积,紫壳青蛤外套膜外缘和壳中番茄红素、叶黄素、玉米黄质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白壳青蛤(P<0.01);壳中紫色色素与壳的物理结构没有明显的联系,壳中的紫色色素可被强酸溶液破坏,且不溶于水,紫色色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类胡萝卜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高度一致。研究表明,类胡萝卜素可能是壳中紫色色素的主要成分,总类胡萝卜素在紫壳青蛤外套膜和壳的外缘有选择性运输。(2)为了探究青蛤壳色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青蛤不同壳色个体的生长指标及营养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湿重、壳长、水管和鳃组织湿重占比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壳宽和外套膜组织湿重占比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青蛤紫壳个体可食部分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紫壳和白壳个体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37.46%和37.02%,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67.72%和66.60%,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表明紫壳个体氨基酸平衡效果优于白壳个体,且均属于优质蛋白。紫壳和白壳个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棕榈酸为主,分别占可食部分脂肪酸总量的9.97%和9.85%,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EPA和DHA为主,其中EP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64%和6.54%,DH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8.00%和8.51%。研究表明,紫壳和白壳个体间在生长和营养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且紫壳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存在一定正向关联关系,为利用紫壳性状作为遗传标记进行青蛤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3)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成功克隆并鉴定了青蛤壳色相关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的全长c DNA序列,并利用q RT-PCR技术分析了ldlr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ldlr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共961 bp,包含666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21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青蛤与牡蛎有着相对密切的进化关系,说明其进化地位最为相近。q RT-PCR结果显示,ldlr基因编码的m RNA在紫壳青蛤的外套膜外缘高度表达。研究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可能在紫壳青蛤外套膜中选择性转运,ldlr基因可能在外套膜中类胡萝卜素的选择性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将有助于阐明青蛤壳颜色的形成机制。该论文有图14幅,表8个,参考文献161篇。
其他文献
当前道路建设的增速趋势和当前道路勘测方法的效率低下产生了严重割裂,其矛盾日益加深,限制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率。如何改进道路勘测方法使其效率能跟上不断增速的道路建设是当前道路勘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研究利用无人机LiDAR采集地面以上的数据,构建地面的DEM;通过单波束获取水面以下数据,构建水下DEM。通过将水面以上DEM和水下面DEM的结合,构建道路勘测中的立体DEM,获得道路断面的数据,提高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愈完善和市场准入门槛的不断降低,市场主体的数量及其数据的大幅度增多,同时出现了监管信息的各处分散、各类监管系统的重复性操作、行业之间信息缺乏充分交流等问题,使得市场监管工作任务愈加繁重、监管重点不明确和日常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在国家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从新的市场监管方式进行探索,通过分析某市市场监管工作状况,利用网格化细分工作区域,信用分级突出监管
目前,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温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给人类生存活动带来了诸多影响。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2009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已经超过50%。并且这些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将有可能是全球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增长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进行分析有利于制定协调、科学的减排目标和策略,为实现2℃温控目标
自然保护区是为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生境,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的手段开展保护区的长期监测及保护成效评估已成为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气候条件优越,生态价值高,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状况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关注点。本文以海南岛23个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典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和Land Trendr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一项受灾者安置措施,其地理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避难救灾能力。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比普通城市更高,城市突发灾害带来的危害也更大。近年来我国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速度较快,但仍存在着建设标准规范不统一、区域分布不均衡、场所选址不合理、场所整体服务能力滞后于城市发展等问题。因此以更高的要求对超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进行评价,并对服务
微塑料(Microplastics)通常指粒径<5 mm的塑料微粒,由于微塑料具体积小、难降解等特性,在外力作用下,已成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新型污染物。海藻作为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固碳增汇等重要作用,为科学认识微塑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以及在海洋藻类介质中的污染现状,以剖析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性。本论文通过室内受控实验,以单独微塑料和微塑料与有机磷酸酯(磷酸三(1-氯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日益扩张的生活需求,导致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不断变化,在对土地利用进行改造的方式中,往往存一部分不合理的方式,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等严重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重点。在此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地区兴建起了越来越多的大型热(核)电厂,这些滨海电厂建成和运行后,会对冷却水进行氯化处理来消除水体中生物对冷却系统的影响。青蛤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以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而滨海核电站温排水的出水口正是青蛤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且目前有关余氯对青蛤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鉴于此,为研究余氯对青蛤生长、存活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本论文首先研究了余氯急性胁迫对青蛤存活及其肝胰
南海海域低空大气波导环境对无线电传播、雷达探测信号传播等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南海海域大气折射率对军事、民生领域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一步,通过对海洋环境的探索可以推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步伐,因此,本文通过使用海气浪耦合模式COAWST对南海海域大气折射率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COAWST海气浪耦合模式以MCT耦合器作为驱动,结合了
亲虾的培育和催熟直接影响其繁殖性能,在脊尾白虾规模化人工繁育中至关重要。目前,脊尾白虾亲虾的来源主要依赖近海或者虾塘捕获,其性腺发育程度不可控且容易携带病原,后续的亲虾转移和运输难免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机械性损伤,这些因素都会给脊尾白虾规模化人工繁育带来一定的损失和难度,制约脊尾白虾工厂化养殖的发展。因此,本文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开展主要环境因子和雌雄比例对脊尾白虾生长、性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