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建立小鼠子宫内膜微刺激的模型,然后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观察小鼠子宫内膜相关因子的变化,初步进行其发生的变化以及机制的探讨,为临床工作中行子宫内膜微刺激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1、利用阴道涂片选择动情期小鼠,采用自制刮匙模拟子宫内膜骚刮术建立小鼠子宫内膜微刺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各20只),其中: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单纯行左侧开腹手术提拉子宫,不行子宫微刺激;手术组行左侧子宫微刺激术。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均收集妊娠后5.5天和8.5天的子宫标本,分别用于容受性分子检测及着床点检测。采用Image-J、photoshop、GraphPad Prism5进行图像分析比较,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1、手术组左侧子宫角(微刺激)胚胎着床数明显多于其自身右侧子宫、假手术组左侧子宫(P<0.05);手术组总胚胎数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5);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胚胎着床总数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织学分析观察发现手术组子宫内膜腺体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子宫内膜腺体表达量多;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手术组LIF、VEGF、IL-1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CD49b在手术组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 结论:1、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对于小鼠胚胎着床有积极促进作用;2、子宫内膜微刺激术提高小鼠子宫内膜腺体数量;3、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对于子宫内膜容受性因子、炎症因子的表达有促进作用;4、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对于免疫细胞uNK有降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