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与法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是说二者有各自的特性,有各自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套规律;统一是说两者存在的一些相依相存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二者的共存的可能性。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导致了二者的斗争与融合相交替的内在互动运动规律。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和总体样式的内因。构成礼与法矛盾运动的外因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文化因素等。这些因素的总和,构成了礼法矛盾运动的外因,对其运动发展方向、样式和精神特征起到了引导、驱动或阻止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它们遵循着某些内在的逻辑。法律文化的演进也逃不过这种逻辑的圈子。首先,作为规范秩序的礼与法共同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二者的斗争与融合形成了法律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其次,二者的关系受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着礼法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再次,礼法产生地的地理、气候及其早期文明的原型,几乎对法律文化的特征起了定性的作用,这好比基因对物种的意义。清末礼法之争是发生在清末新政修律中(1901-1912)的历史事件。争论的双方是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法治派和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清末礼法之争表面看来是一场简单的政治争论,但实质上,它是自明中叶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的延续。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和晚清的今文经学的兴起,构成了这场争论的思想文化背景,为国内接受西方现代政治法律文化奠定了智识和精神基础。在清末修律过程中,围绕修律的指导原则,保守派和激进派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保守派主张“中体西用”,不能去除三纲五常的最高法律原则,坚持礼、法不分;而激进派则主张以国家主义代替旧律的家族主义原则,坚决去除三纲五常对新律的最高指导原则的地位,主张礼、法分离。作为一场特定的历史事件,清末礼法之争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结束了,但<WP=4>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永远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和借鉴的。在清末礼法之争中,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观与杨度的国家主义立场的提出,在中国法律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表明,中国法律的形式平等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继先秦儒法之争后法对礼的再一次胜利。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进一步思考,透过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的事件,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历史上的礼与法之间的关系,及二者所构成的体系与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所构成的外部条件的互动,这种关系和互动,决定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律文化的形态。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电刷镀技术的原理和它在复合表面修复中的应用。镀铬的铸铁表面,当使用一定时期后产生了不均匀的磨损。我们对修复这类电化学特性差别大的复合表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
在结果加重犯的研究之中,难题颇多,结果加重犯中的共同犯罪问题是其中之一。我国刑法学者对结果加重犯的研究,一般是置于一罪的特殊形态当中,鲜有在共同犯罪领域对结果加重犯
本课题的任务是对芳烃抽提装置进行全流程动态模拟。该工艺过程的特点是流程结构复杂,组分繁多,体系非理想性强。芳烃抽提塔和回收塔是本工艺过程中两种典型的分离设备,文中对这
以高职英语听力为代表的高职英语专业技能课不能局限于培养高职生的专业知识和言语技能,更要关注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语言外能力素质的培养。把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应用不仅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实施方式,也在深层次上改变了教育的理念和形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成为必然的趋势。
光有X光、红外线、紫外线等很多种类,其中最受科学家关注的是“太赫兹光”。太赫兹光不仅能够观察无法看见的分子的运动,还可以用于癌症检查等,用途十分广泛。但迄今为止,人类对
业内人士6月12日表示,受库存高以及赢利状况恶化的影响,中国涤纶生产商从本月初开始削减产量,这种局面曾在2011年12月份时出现过。业内人士表示,在过去的一周中,中国约87万t/
期刊
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含特异材料缺陷层一维光子晶体中特异材料折射率与缺陷模式的关系,从而发现调节特异材料折射率可以得到不同状态的振荡透射模。同时还分析了保持特异材
以霞多丽干白葡萄基酒为材料,分别添加酵母甘露聚糖、酵母细胞壁、非活性酵母与酵母葡聚糖等4种商业酵母多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所得酒样进行分析
帝人公司于2012年6月21日表示,其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东邦Tenax公司,将于2013年1月使其在日本三岛工厂的镀镍碳纤维生产能力增加一倍。该公司已设定了2013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