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是双性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趋势,兼有生物学、生理学、文化学等多重意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则侧重于从文化学的角度阐释这一概念,在古代神话、宗教中无性别的双性同体形象及柏拉图关于“阴阳人”的说法的基础上,激进女性主义学者弗吉尼亚·伍尔夫首次将“双性同体”思想引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明确指出“双性同体”思想是一种理想的写作状态,旨在消解男女二元对立,实现双性精神合作,并在作品中践行这一思想,她的论述使双性同体思想超越出生物学范畴迈向文化学,对女权主义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引发了众多女性主义学者的热议并围绕“双性同体”思想意在消解性别差异抑或强调性别差异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呈现出赞同与反对两派;进入20世纪80年代,“两性差异论”受到挑战,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入,一些女性主义学者研究发现,一个女人不只作为性别身份存在,同时要看它还隶属于某个阶级、阶层、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错综复杂的价值,与其他任何女性都各不相同,男女差异不再比女性内部差异更重要,超越性别差异实现双性和谐成为新的理论导向。双性同体思想是一种多元开放的思想,只要双性存在,对双性同体思想的讨论就会延续,与时代的脚步并进,它的发展也昭示着双性关系的发展演变和人们对世界和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