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总结137例小儿肾母细胞瘤在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比较治疗效果并分析预后,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治疗方法和影响其预后的有关因素,为临床诊治肾母细胞瘤带来更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为其预后的改善提供更多的经验。[方法]:我院小儿外科1976年12月—2004年1月收治的137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男85例,女52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3.3岁,按NWTS-5临床分期的标准:Ⅰ期32例,Ⅱ期28例,Ⅲ期49例,Ⅳ期25例,Ⅴ期3例。根据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三个组,A组:以手术+单药化疗+放疗;B组:手术+联合化疗+放疗,部分(70%)患儿完成规范化疗;C组:术前化疗+手术+联合化疗+放疗;其中C组根据术前化疗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术前介入栓塞化疗组(C1组)和术前全身静脉化疗组(C2组)。所有病例的组织学类型和分期均按照美国Wilm’s瘤研究组(NWTSG)采纳的临床病理分期。根据其组织分型分为预后良好型(FH)、预后不良型(UH)、横纹透明细胞肉瘤样型(Cs)和横纹肌肉瘤样型(Rs),比较各组、各期以及不同组织分型之间四年生存率的差别,使用卡方检验、对数秩检验等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与NWTS治疗肾母细胞瘤的治疗结果作比较,分析差别的原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全组共137例,111例获随访,随访率79.9%,随访时间4—20年。②对A、B、C组各期构成比进行均衡性分析,P=0.644>0.05,说明各组分期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对C1组和C2组各期构成比进行均衡性分析,P=0.748>0.05,说明两组分期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④对A、B、C组4年生存率比较,通过对数秩检验,P=0.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B组和C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70.7%、91.7%,两者比较,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⑥对C1组和C2组4年生存率进行比较,P=0.04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⑦FH型4年生存率为76.6%(72/94),UH型4年生存率为35.2%(6/17),通过对数秩检验(10g—rank test),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合理的综合治疗特别是规律的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肾母细胞瘤存活率。②术前化疗能提高肿瘤的切除率,特别对晚期患儿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③术前介入栓塞化疗比全身化疗更有利于肿瘤切除,取得更好的疗效。④病理组织分型和临床分期是影响肾母细胞瘤预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