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早在1992年,KatharineKolcaba等人就提出“舒适化医疗”的理论,并认为“控制疼痛”是“舒适化医疗”的基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近年来围术期管理的新理念,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通过多个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优化患者围术期诊疗方案等一系列的积极举措,最终实现术后快速康复的目的。ERAS的核心是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应激。然而,对于外科操作(尤其是腹部手术,如胃癌根治术以及结直肠癌根治术)而言,产生应激的主要原因是围术期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因此,围术期有效“控制疼痛”对于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和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最终能加快该类患者术后的康复。
目前,阿片类药物是围术期疼痛管理的主要药物,但其应用却增加了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度镇静、便秘等)的发生率,反而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基于ERAS赋予术后康复的新理念,如何有效控制疼痛、减轻应激,并由此降低患者在围术期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成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超声引导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以区域麻醉为主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促进外科患者的术后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由Blanco等人于2007年首次提出,通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腰方肌周围,使药物沿着胸腰筋膜扩散,从而产生麻醉镇痛效果。QLB已被证明可以提供广泛的麻醉范围(T10-L4,前路QLB),并成功应用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腹部手术的镇痛。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QLB可有效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镇痛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截至目前,尽管已有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用于QLB的文献报道,但关于罗哌卡因的最适或最佳剂量仍未达成共识,更缺少不同剂量罗哌卡因注射后血药浓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通过选取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观察采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2mg/kg、3mg/kg)行QLB对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镇痛效果及短期预后的影响,采用LC-MS/MS法检测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的变化,初步探索罗哌卡因用于QL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2mg/kg、3mg/kg)行QLB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镇痛效果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检测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的变化,初步探索罗哌卡因用于QL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18~79岁,ASA分级Ⅰ~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n=10)、全麻复合2mg/kg罗哌卡因QLB组(QLB-Ⅰ组,n=30)和全麻复合3mg/kg罗哌卡因QLB组(QLB-Ⅱ组,n=30)。GA组行单纯全麻,QLB-Ⅰ组行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QLB(2mg/kg罗哌卡因40ml),QLB-Ⅱ组行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QLB(3mg/kg罗哌卡因40ml)。于神经阻滞后15min、30min、45min、1h、2h抽取中心静脉血并检测血浆罗哌卡因浓度;记录术后1h、3h、6h、12h、24h及48hVAS评分;记录术中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补救性镇痛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
结果:QLB-Ⅰ组和QLB-Ⅱ组两组患者术后1h、3h、6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GA组(P<0.05);QLB-Ⅰ组和QLB-Ⅱ组两组之间在术后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QLB-Ⅰ组和QLB-Ⅱ组两组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补救性镇痛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GA组(P<0.05);QLB-Ⅰ组和QLB-Ⅱ组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LB-Ⅰ组和QLB-Ⅱ组罗哌卡因的平均峰值血药浓度均出现在给药后30分钟,QLB-Ⅰ组为1.45(0.88)μg/ml,低于产生神经毒性的阈值浓度[2.2(0.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QLB-Ⅱ组为2.62(1.21)μg/ml,高于[2.2(0.9)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4)。QLB-Ⅰ组罗哌卡因平均峰值血药浓度低于QLB-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QLB-Ⅰ组在所有检测时点(注射后15min、30min、45min、1h和2h)测得的罗哌卡因浓度均低于QLB-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改善患者短期预后。采用2mg/kg或3mg/kg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其镇痛效果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相似,以罗哌卡因2mg/kg更为安全,产生潜在神经毒性的风险更低。
目前,阿片类药物是围术期疼痛管理的主要药物,但其应用却增加了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度镇静、便秘等)的发生率,反而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基于ERAS赋予术后康复的新理念,如何有效控制疼痛、减轻应激,并由此降低患者在围术期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成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超声引导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以区域麻醉为主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促进外科患者的术后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由Blanco等人于2007年首次提出,通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腰方肌周围,使药物沿着胸腰筋膜扩散,从而产生麻醉镇痛效果。QLB已被证明可以提供广泛的麻醉范围(T10-L4,前路QLB),并成功应用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腹部手术的镇痛。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QLB可有效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镇痛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截至目前,尽管已有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用于QLB的文献报道,但关于罗哌卡因的最适或最佳剂量仍未达成共识,更缺少不同剂量罗哌卡因注射后血药浓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通过选取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观察采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2mg/kg、3mg/kg)行QLB对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镇痛效果及短期预后的影响,采用LC-MS/MS法检测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的变化,初步探索罗哌卡因用于QL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2mg/kg、3mg/kg)行QLB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镇痛效果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检测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的变化,初步探索罗哌卡因用于QL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18~79岁,ASA分级Ⅰ~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n=10)、全麻复合2mg/kg罗哌卡因QLB组(QLB-Ⅰ组,n=30)和全麻复合3mg/kg罗哌卡因QLB组(QLB-Ⅱ组,n=30)。GA组行单纯全麻,QLB-Ⅰ组行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QLB(2mg/kg罗哌卡因40ml),QLB-Ⅱ组行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QLB(3mg/kg罗哌卡因40ml)。于神经阻滞后15min、30min、45min、1h、2h抽取中心静脉血并检测血浆罗哌卡因浓度;记录术后1h、3h、6h、12h、24h及48hVAS评分;记录术中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补救性镇痛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
结果:QLB-Ⅰ组和QLB-Ⅱ组两组患者术后1h、3h、6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GA组(P<0.05);QLB-Ⅰ组和QLB-Ⅱ组两组之间在术后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QLB-Ⅰ组和QLB-Ⅱ组两组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补救性镇痛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GA组(P<0.05);QLB-Ⅰ组和QLB-Ⅱ组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LB-Ⅰ组和QLB-Ⅱ组罗哌卡因的平均峰值血药浓度均出现在给药后30分钟,QLB-Ⅰ组为1.45(0.88)μg/ml,低于产生神经毒性的阈值浓度[2.2(0.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QLB-Ⅱ组为2.62(1.21)μg/ml,高于[2.2(0.9)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4)。QLB-Ⅰ组罗哌卡因平均峰值血药浓度低于QLB-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QLB-Ⅰ组在所有检测时点(注射后15min、30min、45min、1h和2h)测得的罗哌卡因浓度均低于QLB-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改善患者短期预后。采用2mg/kg或3mg/kg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其镇痛效果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相似,以罗哌卡因2mg/kg更为安全,产生潜在神经毒性的风险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