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格心理学领域表现出对个人叙事和人生故事研究的强烈兴趣。人格心理学家运用叙事方法来获得并解释个人经历的故事性叙事,从而阐明人格和社会过程。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格叙事理论主要有Tomkins的剧本理论、McAdams的同一性人生故事模型理论、Hermans的对话自我理论、Hooker的人格六焦点模型理论等叙事的人格理论。人生故事不再是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客观陈述,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不一样的人格内容,成为理解人格的另一种途径。 有关人生故事的当前研究主要来自社会科学的四种研究传统:主题分析、生活史研究、心理传记和解释学。每一种研究传统代表了不同的理论范式,并分别支持人生叙事资料的特定的搜集和解释方法。 人生故事充满着对生活经验的体验、表达和理解,具有建构自我和让他人认识自我的双重作用。叙事心理治疗中,人们是通过重构个人的人生故事来达到重构人格的目的。人生故事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平民性”,重视研究者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这种研究方法给参与研究的“人”以极大的尊重,能使被研究者真正受益。人生故事还是个人和文化的共同杰作,为研究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人类心理世界本身。 当然,人生故事的研究也有很多局限。研究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程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整理庞杂的叙事资料。尽管如此,人生故事研究还是为人格心理学家找到了另一条通往人格研究圣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