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来源于游戏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提出来的。运动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体育教学思想符合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该模式的实践性及可操作性较强。羽毛球是大学公共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课外参与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在羽毛球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动机,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课中的应用研究,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全面推广运动教育模式提供实践依据,也为相关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实验对象为云南师范大学2015级学生,从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大学体育(4)课中随机抽取两个羽毛球班进行教学实验。每个班学生36人,共计72人。实验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前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羽毛球技术和实战能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运动参与动机五个方面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五个方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满足教学实验要求。根据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验。通过为期18周的教学实验,实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身体素质项目上的1分钟单摇跳绳、15米绕杆往返跑和800/1000米项目测试结果和对照班测试结果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地羽毛球掷远和立定跳远项目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羽毛球基本技术上的正、反手搓球、5次左右两侧接杀球步法和实战能力测试结果和对照班试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正手击打后场高远球测试结果之间具有显著性(P<0.05)。而正手发后场高远球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心里健康上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项目测试结果和对照班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抑郁因子测试结果之间具有显著性(P<0.05)。在因子项目中在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总分因子项目测试结果和对照班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情绪适应和自我适应两个因子项目测试结果之间具有显著性(P<0.05)。在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满意度因子项目因子项目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上的乐趣动机、健康动机、社交动机,能力动机因子项目测试结果和对照班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在外貌动机因子项目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得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游戏和比赛给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运动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协调和灵敏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羽毛球技术和实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参与动机、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素养、有能力的运动参与者。实验研究证明“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值得提倡运用和借鉴,在具体运用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