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邑与都展开研究之前,必须了解邑与都的含义。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邑仅指居住区,广义的邑指的是居住区与其周围的农田、牧地或林场。而都在西周时代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层面所指不同,就全国而言凡是拥有周王宗庙的邑可以称为周王朝的都,其中可以包括西周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地也包括周王室的其他属邑,出自周王的诸侯国中也可以有其所出之王的宗庙,这些也可以称为都。在诸侯国内也有诸侯国层面的都,即除诸侯属邑之外,其国内的卿大夫的采邑也可能是都。总之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们要从中分离出其权力中心地即与现在意义上的都城类似的中心都邑,还需要借助其他指标进行分类。从周王朝的天命观来看,周王的权威来自于天,但天并不是直接授命于每一位周王,而是授命于文王和武王,以后的周王只是文王和武王的继承者,这样,宗庙就成为权力的来源,而在宗庙举行的册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赏赐,它是一种国家行为,象征着国家而不是周王个人的权威,其地点是整个国家的权力中心地,也就是都城,所以统计册命发生地是个比较好的标准。五邑是金文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本文通过管理五邑的官员一般级别较高这一事实,以及走马这一王室侍从官在五邑中设置,并且从管理左右走马、五邑走马的师龢父管理周地的事务来看,五邑是王室属邑,其地位很高,极可能就是像周一样的五个都城。传统文献中记载有周、丰、镐、郑、毕,其中毕地不见有册命礼发生也不见有大朝会发生,可能并不是五邑之一,而(?)在金文中大量出现,并且许多册命发生在这里,这里推断(?)应该是五邑之一。从考古发掘来看,当时已经普遍行成了墓地与居住区分离的现象,而周原遗址内部居住区与墓葬区相错杂,这说明周原遗址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邑,其内部还有各个家族的聚居区。根据当时的习惯这些在邑内的有相对完整结构的小型居住遗址可以称之为邑,所以把周原遗址之内的小型聚落称为族邑。本文根据考古发掘,并参照青铜铭文对已知的各个族邑作了考订,并尽可能的找到其对应的都外采邑。经过上述的考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西周时代有许多家族除在都城之外有采邑之外,在都城之内还有族邑,族邑将都城与采邑联接起来。西周后期王室掌握的土地减少,王室的经济实力大大缩减,但都城如周原与丰镐并没有减小,而是依然在扩大,其原因就在于此。另外笔者在阅读有关西周东部王畿的资料时,发现一种现象,即东部诸侯国往往在东部畿内有封邑,这是为东部诸侯朝见天子准备的。由此似乎可以把上述西部王畿的情况推广到全国,即周王朝通过西部畿内各都城以及东部的成周将畿内外采邑联系起来构成了全国性的都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