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正进入快速、集中、有序的规模化阶段,许多城市正在或即将步入轨道交通网络化时代。城市轨道交通相较于传统交通方式的独特特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对当前基于传统交通方式的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冲击,而网络化结构的日益发展完善将不断增强这种变革影响的作用程度。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关注城市空间发展变革的演进趋势,并积极做出空间响应,以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整合、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本文要深入探讨的核心议题。 首先,本文通过对城市交通方式属性特征的比较,总结轨道交通相较于传统交通方式影响空间发展的独特特性,认为轨道交通更为剧烈的“时空收敛”特性、更为突出的“节点集聚”特性和更为明显的“等级联系”特性,改变了城市空间的外部拓展方式与内部中心地的空间组织模式,带动了沿线土地价值提升和土地利用调整,变革了以车为本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导向,逐渐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回归。 其次,本文从空间、经济、环境三个维度,即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开发利用、城市空间环境三个层面构建了城市应对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的空间响应框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特征价格模型、理想点法等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从理论分析和方法论的角度探寻城市应对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的空间响应策略。并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具体的空间响应对策。 在城市空间结构层面,论文从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的紧凑与内部功能空间的紧凑两个方面提出轨道交通引导构建紧凑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实现路径。轨道交通引导下的城市外部空间扩展要依托城市功能向外围有限空间范围内的有机疏解,形成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效应,以功能的发展转移引导人口的空间位移,即功能的疏解是前提与关键,空间上的集聚是基础与保障。而在城市内部功能空间层面,要在轨道交通的引导下将城市功能向不同级别轨道交通节点进行有机疏散,并在新的节点处开始新一轮的功能集聚,以形成等级层次明晰、职能分工明确的城市中心体系以及分散化集中的内部空间结构,即功能上的集聚是基础,空间上的扩散是关键。 在土地开发利用层面,论文在现有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房地产增值空间影响范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即从时空视角,分析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沿线房地产增值的时间影响进程与空间影响范围,对于宏观把握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对沿线房地产增值的影响机理,制定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开发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继而,论文在确定的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阶段的沿线房地产增值的空间影响范围内,从土地开发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提出了混合功能空间分布的确定方法,并从轨道交通高效运营的角度,引入门槛值倒推法确定站点地区土地开发的基准容积率,提供了轨道交通站点地区集约化用地开发的两大核心内容——功能与强度的研究方法。 在城市空间环境层面,论文鉴于步行作为接驳轨道交通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影响轨道交通搭乘率的重要因素,对站点地区以步行友好为导向的空间环境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问卷调查的开展,明确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步行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安全性、便捷性、连续性、舒适性、标识引导性。继而,在此基础上,从连续便捷的“轨道+步道”网络体系的构建、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的营造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设计方法的探讨。 最后,在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开发利用、城市空间环境三个层面,论文也分别针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展开了具体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中心城区应对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的空间响应策略。认为基于轨道交通引导构建紧凑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一方面要在中心城区外围构建与之差异化发展的功能集聚区,形成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效应;另一方面要将城市功能由主中心向副中心、社区中心进行多级分散、有机集聚以形成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而在轨道交通的引导下要实现集约化的土地开发利用,一是要基于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影响范围内不同用地的土地增值收益统筹混合功能的空间分布;二是要根据轨道站点的最低覆盖人口确定土地开发的基准容积率。而要实现以步行友好为导向的空间环境设计,则要加强城市支路建设,减少步行绕行距离;构建立体步行网络,降低步行等候时间;合理分配城市路权,改造道路绿化景观;丰富道路沿街界面,增加立体绿化方式;完善标识引导体系,丰富街道家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