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天空可视因子对表面温度影响关系的尺度效应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at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城市内部空间承受着局部温度逐渐升高的环境恶化问题。高楼层、高密度建筑物的聚集出现,导致城市地表覆盖类型与结构改变,从而太阳辐射与城市地表间辐射传输过程复杂多变。由此,城市内部空间气候区特征发生变化,城市热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居民生活的热舒适度。现有研究多以城市尺度或街区尺度分析建筑物形态布局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研究为主,然而对两种尺度联合探讨建筑物结构与城市热环境关系的研究较为有限。而随着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越来越深入,综合城市尺度可获取较大空间范围的优势和街区尺度可获取连续时间数据的优势,探究城市与街区尺度的建筑形态与热环境关系的尺度效应能够有效增加数据源,并能够详细探讨高异质性城市结构的热环境时空分布特征。考虑到天空可视因子(SVF)是描述建筑物三维形态与量化短波辐射吸收和长波辐射释放的关键参数,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城市SVF与城市热环境相关关系的时空特征。本文采用遥感影像、实地测量与统计分析结合的方式,首先在城市尺度,分析了北京城区五环路以内区域的四季与日夜地表温度以及城市SVF的分布特征。同时,根据研究区内环路特点,对不同环路间SVF与地表温度(LST)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此外,选取不同高度建筑物分析SVF与建筑阴影占比(BSR)对LST的协同影响。其次在街区尺度,构建10类居民区与商业区建筑场景,分析每个场景不同时刻SVF与LST的关系,以及BSR与建筑表面温度(BST)的关系,并选取建筑布局不同的建筑场景分析SVF与BSR与LST的协同关系。最后,选取相同时刻对比城市与街区尺度SVF与LST关系的异同。同时,根据两个尺度的不同建筑场景,分析SVF对BSR影响的不同,以及SVF与BSR对LST共同影响程度的差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城市尺度上,天空可视因子与地表温度在春冬呈正相关,夏秋呈非线性关系;夜间显著负相关,日间呈先增后减的二次相关。不同平均高度的建筑场景中,天空可视因子与建筑阴影占比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因场景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利用建筑矢量数据和半球模型得到了北京市五环范围内的建筑天空可视因子分布。同时利用Landsat8与ASTER数据获取了不同季节与日夜间LST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发现,春季和冬季的LST随SVF的增加而升高;夏季和秋季的两者关系并非单一正相关,存在LST最低值。在平均温度较高的夏季,当建筑SVF为0.3-0.5之间时,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环境。白天SVF与LST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SVF为0-0.6区间内,LST随SVF的增加而升高,在SVF为0.6-1区间内,LST随SVF增加而降低;夜间SVF与LS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冬季建筑的平均阴影比最大,当SVF为0.6时,多层和中高层建筑的平均阴影比最大。阴影面积越大,地表温度越低,阴影的降温效果对SVF-LST关系有一定影响。(2)在街区尺度上,10类建筑场景模型的天空可视因子与逐小时地表温度的关系存在正相关、负相关两种关系,建筑阴影占比对地表温度影响存在时间差异,天空可视因子对地表温度的作用强于建筑阴影占比。根据北京城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建筑形态,共构建10类建筑场景,利用ENVI-met微气候模型计算SVF与BST参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10点到17点随着SVF增加,LST升高;18点到次日9点因夜间主要是散热过程,随着SVF增加,LST降低。10点与18点是SVF与LST关系正负关系的过度时刻。其次,日出时刻,BSR为一天内最大时刻,但因太阳辐射较弱,BSR对温度的降温作用并不明显,建筑方向的排列方式对BSR与温度的关系影响较大。日间SVF与BSR对温度的协同作用,在7点时,BSR与温度的关系不明显,主要是SVF对温度有影响;14点时,日间SVF较小区域温度较低除了吸收太阳辐射减少,还因建筑阴影的存在使得温度较低。BSR与BST关系可知内部墙体可以产生多于外部墙体的阴影,其中东西墙体的遮蔽作用对温度的降低较为明显。(3)城市和街区尺度的天空可视因子与地表温度关系的差异性夜间小于日间,街区尺度的逐小时温度数据可以弥补遥感数据周期较长的局限。BSR与LST、SVF独立关系及BSR联合SVF联合对LST的影响关系在街区尺度更为明显。利用(1)和(2)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夜间城市和街区尺度SVF与温度的关系相同,均为负相关关系。在日间,两个尺度的SVF与温度关系大致为正相关关系,随着分辨率升高,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其次,街区尺度的四个建筑场景中随着SVF增加BSR减少;城市尺度的三个试验区中BSR小于街区尺度且与SVF的关系不明确。街区尺度的统计结果SVF较大,BSR较小时,温度较高;而城市尺度的统计关系不明显。
其他文献
圆形钢管有着截面双轴对称的结构特点,拥有对各轴相同的截面惯性矩,作为受压受弯构件十分有优势。其造型简洁、管壁平整,杆件可直接相贯焊接,风阻力系数小,建筑美学效果好。钢管结构在近年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到几乎所有领域的建筑工程中。钢管结构中均采用管壁较薄的空心钢管,往往在主管与支管相贯焊接的节点部位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因此钢管焊接节点的静力强度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钢管结构长时间在高负荷高应力下服役,出现节
学位
污水处理厂大量的剩余污泥亟待处理处置。由于传统机械脱水技术局限性,泥饼含水率高达80%以上,且脱水过程能耗高,难以满足后续处理处置要求。因此,在“双碳”目标下亟需研发高效、省能的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研究提出滤饼含水率低、截留性能好的新型污泥深度脱水技术。采用料液侧死端、驱动液侧扫流的死端正渗透进行污泥脱水,避免传统的两侧扫流时料液侧污泥流动性差、能耗高、浓缩率低等缺陷;独辟蹊径,巧妙利用正渗透过程中
学位
大跨空间结构形式灵活、造型多样,在公共及工业建筑中广泛应用。此类结构多为柔性结构体系且对风荷载敏感,结构的风荷载作用面积通常较大,使得在强风作用下常发生破坏甚至倒塌,其多由风压脉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导致,而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分析计算,可通过风振系数进行考虑,但我国现行荷载规范对于此类结构并未给出相应的数据参考。因此,进行大跨空间结构的风振响应研究,对其抗风设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在
学位
在风险复杂化与区域协同化的背景下,城市韧性也逐渐向网络化的研究范式拓展。其中,韧性资源作为城市系统在应对外部干扰时能否表现出预测预警、抵御吸收及恢复适应能力的基本内核,其网络化的组织模式对城市群的安全韧性发展意义重大。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空间,针对其韧性资源网络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利于韧性科学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的再发展,更是事关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基于此,本
学位
新型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广泛利用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热点。在能源改革期间,生物丁醇等可再生生物燃料正在取代化石燃料,重建能源消耗结构。目前,以餐厨垃圾作为丁醇发酵原料有效降低了发酵成本,这体现在:1.原料无需复杂预处理;2.餐厨垃圾中营养元素丰富,无需发酵助剂;3.伴随着丁醇的生产,发酵过程产生了可观产量的生物氢。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烹饪习惯促进了食用油的消费,油组
学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城市数字化建设工程中,实现对人工建筑物的高维信息提取尤为重要,其在数字城市数据库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与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作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以其主动式、“穿透”视觉等优点在对地观测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自2006年以来,新一代SAR卫星星座的构网部署极大推动了雷达遥感对地观测的发展,其生产的高时间/空间分辨率SAR
学位
严寒及寒冷地区室外温度低导致空气源热泵供热性能差、运行不稳定等问题一直限制空气源热泵在北方地区的适用推广。相变蓄能技术可以结合太阳能将热量储存并转移,通过与空气源热泵系统耦合,可以弥补空气源热泵在低温室外环境下出现的运行性能差等问题。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低温蓄能型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换热器的数学模型,并完成了模型验证及相变蓄能换热器的结构特性及蓄释热工况运行特性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
学位
遥操作是指远程控制机器人或系统以完成某个既定作业任务的操作形式。在人类无法耐受的极端环境中,遥操作可以辅助人类安全高效完成任务。研究表明,时延是遥操作的固有技术特征,目前仍无法完全消除,而它会对操作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遥操作的移动空间限制则会影响到遥操作的精准度。已有研究也表明个性特征会影响到遥操作的绩效。因此,本论文研究时延和路宽对遥操作绩效的影响,同时考虑了人的时空认知能力(时间敏感性、空
学位
视频卫星作为一种新型的对地观测工具,能够在大视场下提供运动目标的动态信息,极大提高遥感数据的获取能力。基于卫星视频数据的不断增多,面向卫星视频的目标跟踪技术逐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但卫星视频中的目标所占像素比极少,背景复杂多样,存在相似目标、相似背景与不同程度的遮掩情况对跟踪造成干扰,致使跟踪过程中出现误跟踪、跟踪漂移与丢失问题,最终导致跟踪任务失败。为此,本文以全卷积孪生网络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
学位
杰弗里·巴瓦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规中矩与特立独行巧妙地融合进建筑,以人的感知体验为出发点,打破内外空间壁垒,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场地观。本文以巴瓦建筑的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归纳和分析,提出巴瓦建筑与地形的特殊关系——剖面“地势化”,并对其形成发展和策略做了进一步研究,探究巴瓦剖面“地势化”的本土适应性原则及感官意图。文章主体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依据了巴瓦的设计思想、以及其吸收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