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DA的江西省人口迁移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chaowen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迁移和流动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日益频繁的人口现象,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经济的发展“激活”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又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证明,人口迁移和流动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研究区域的人口迁移流动规模、结构、空间模式及其演变特征,探讨其内在机制,剖析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口的迁移流动规律,为区域制定相应的人口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引导人口在空间上合理有序的迁移和流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借助于“五普”、“六普”数据,以江西省迁移人口为研究对象,并基于传统统计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江西省迁移人口的规模、结构特征、迁移原因、迁移流向、空间模式、动力机制等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人口迁移特征。2000年以来江西省迁移人口规模大且增速快,属人口净迁出省份;省内人口迁移日趋活跃,主体是县市内跨乡镇的迁移人口;迁移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5-44岁,不同迁移群体在年龄区间上存在差异;在文化程度上,迁移人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省际迁入人口高于省际迁出人口;迁移人口在职业上以从事一般技术类操作和商业、服务业工作为主;在迁移原因方面,省内迁移的经济因素影响不强,省际迁移原因主要集中在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两个方面;省内人口迁移流向市辖区或周边的县市,且人口的流向地相对比较集中,省际迁入人口来源地以周边6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为主,迁入人口在流向上主要集中于南昌市、九江市和赣州;迁出人口主要来源于上饶市、赣州市、九江市和吉安市,迁出人口主要流向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和北京。(2)人口迁移空间模式。江西省各县域省内总迁移量、省内迁入量、省内迁出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值都很高,说明它们在空间布局上存在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省内总迁移量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最大,空间集聚性最强;省内迁出量的空间集聚性大于省内迁入量的空间集聚性;省际迁入量也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江西省人口迁移量的局部区域差异在增大,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极化作用在增强;省内人口总迁移量高值与高值集聚的地区集中在南昌及其周边的县市,存在着正的空间效应;LH类型的余干县属于“塌陷”区域;HL类型的贵溪市形成了辐射带动作用,属于省内人口迁出量高的地区;省际迁入量HL类型临川区,形成局域异质“热点”,高值与高值集聚的区域集中在江西省的中北部,南部地区都是迁移量低值区与低值区集中在一起。(3)人口迁移动力机制。通过对三个回归模型的对比发现,在考虑影响江西省人口迁移的因素时,空间距离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而且空间距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为正影响;同时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人均GDP、在校学生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为正影响。
其他文献
小相岭地处横断山脉东缘,海拔2300m以上保存着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对该区域第四纪冰川的地貌特点、冰期系列,冰碛物组成及来源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横断山脉第四纪冰川发
论文简要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危险废物的管理与治理技术现状,总结了国外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特点和主要的先进治理技术.同时对比分析了 中国危险废物的产生情况,管理体系特点,
在中国,水域辽阔,水体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并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水体污染的监测手段也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发展.遥感手段在水污染监测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从而这方
红层是一种红色陆相碎屑岩,在不同地质时期,中国和国外都有较广泛的分布.作为红层地貌类型的特殊类型:"丹霞地貌"是在中国诞生、发展并被广为接受使用的一个学术名词,从陈国
随着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生态危机日趋严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衰退,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滨海城市作为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能够为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变。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让人们看到世界局势的动荡。中东地区再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美国所认为的“邪恶轴心”国家主要分布在中东,伊
水资源水环境是一涉及到多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复杂系统,其综合状况和演变过程受到大气、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该论文将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系统作为
生态安全是城市安全的载体和基础,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的动态生态系统,绿地系统则是城市自然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