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迁移和流动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日益频繁的人口现象,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经济的发展“激活”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又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证明,人口迁移和流动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研究区域的人口迁移流动规模、结构、空间模式及其演变特征,探讨其内在机制,剖析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口的迁移流动规律,为区域制定相应的人口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引导人口在空间上合理有序的迁移和流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借助于“五普”、“六普”数据,以江西省迁移人口为研究对象,并基于传统统计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江西省迁移人口的规模、结构特征、迁移原因、迁移流向、空间模式、动力机制等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人口迁移特征。2000年以来江西省迁移人口规模大且增速快,属人口净迁出省份;省内人口迁移日趋活跃,主体是县市内跨乡镇的迁移人口;迁移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5-44岁,不同迁移群体在年龄区间上存在差异;在文化程度上,迁移人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省际迁入人口高于省际迁出人口;迁移人口在职业上以从事一般技术类操作和商业、服务业工作为主;在迁移原因方面,省内迁移的经济因素影响不强,省际迁移原因主要集中在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两个方面;省内人口迁移流向市辖区或周边的县市,且人口的流向地相对比较集中,省际迁入人口来源地以周边6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为主,迁入人口在流向上主要集中于南昌市、九江市和赣州;迁出人口主要来源于上饶市、赣州市、九江市和吉安市,迁出人口主要流向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和北京。(2)人口迁移空间模式。江西省各县域省内总迁移量、省内迁入量、省内迁出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值都很高,说明它们在空间布局上存在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省内总迁移量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最大,空间集聚性最强;省内迁出量的空间集聚性大于省内迁入量的空间集聚性;省际迁入量也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江西省人口迁移量的局部区域差异在增大,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极化作用在增强;省内人口总迁移量高值与高值集聚的地区集中在南昌及其周边的县市,存在着正的空间效应;LH类型的余干县属于“塌陷”区域;HL类型的贵溪市形成了辐射带动作用,属于省内人口迁出量高的地区;省际迁入量HL类型临川区,形成局域异质“热点”,高值与高值集聚的区域集中在江西省的中北部,南部地区都是迁移量低值区与低值区集中在一起。(3)人口迁移动力机制。通过对三个回归模型的对比发现,在考虑影响江西省人口迁移的因素时,空间距离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而且空间距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为正影响;同时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人均GDP、在校学生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为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