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动的议题框架与动员策略——基于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525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调整了利益格局。政府工作的低效以及严重分化的贫富差距,催化了社会环境中的矛盾,滋生了频繁涌现且形式层出不穷的社会运动。社会运动现象频发已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关于社会运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并且理性主义解读倾向鲜明,然而鲜有涉及针对社会运动中情感动员的相关研究。本文从情感视角切入,通过议题框架与情感动员的方式分析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探索社会运动的动员规律以及提出国家应对社会运动的策略。借助“共意性社会运动”和“冲突性社会运动”的概念,依据动员策略的理性与非理性,利用相关案例综合分析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社会运动中的动员机制。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对过往学者研究进行概括评述的基础之上,明确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系统梳理本研究涉及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厘清研究思路,明确文章主要架构。第二部分,根据具体分析社会运动的两种类型,探析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依据戈夫曼框架建构理论对共意性社会运动的议题框架和动员策略进行分析,探析社会运动中理性的动员机制;依据麦克亚当“认知解放”概念和戈夫曼、斯诺等人的“框架”概念,结合个人与社会两个层次,从微观、中观层面分析冲突性社会运动在抗争动员的一般范式,探究个体情感与集体认同感如何受到日常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群体的行动框架如何作用于社会运动进行表意。第三部分,对社会运动类型间的转化机理和转化规律进行分析,分析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运动类型之间的动员机制存在的转换范式。最后基于全文有针对性的提出政府科学应对社会运动,需要重视媒介议题建构与社会运动情感因素的影响,以此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其他文献
期刊
通过对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解读,结合网络新兴的传播工具--播客,本文探析播客构建网络公共领域过程以及对一些问题的反思。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
十年磨剑,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自身已由自发模仿迈入自主创新的新阶段,产品、服务和品牌的全面转型逐渐被提上日程。但先天的因素,决定自主品牌自身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全球范围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事项,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两会”)是中国共产党例行统治权自我合法化的重要政治会议,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