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i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地方立法主体在地方立法(立、改、废)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汇集民意,增强地方立法的民主性,而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公众特别是利益关系主体参与其中、并以某种方式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公众参与在地方立法中的具体体现,其有利于提高地方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因而,各地立法主体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和开拓公众有序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和方式,以吸纳尽可能多的公众参与到地方立法中来,发挥群策群力,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应有作用的发挥,主要包括:一是公众参与的意识不足,即公众普遍缺乏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公众参与的能力不足,即公众普遍缺乏立法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参与立法的实践能力;三是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不足,即我国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缺乏坚实的制度保障,一些重要的公众参与制度没有建立健全,制度化严重不足;四是公众参与的实效性不足,即我国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得不到充分保证,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效果不佳。因此,针对我国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具体包括:一要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即要通过建立奖励机制等办法,有效调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通过宣传教育、保障参与时间等途径,有效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二要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即要通过培训教育、立法实践等途径,有效提升公众立法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参与立法实践能力;三要建立健全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地方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地方立法中专家和社会组织协助制度、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程序机制、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反馈机制、地方立法后评估中公众参与机制等途径,为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四要提高公众参与的实效性,即要通过保证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意见的全面性和代表性等途径,切实保证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
其他文献
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这是《立法法》自2000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改。此次《立法法》修订的一个主要
本文意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关系的性质和动态发展。东盟国家是中国的友好近邻,双方互为重要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2001年11月,中国前总理朱铬基
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有必要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中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学具。教师对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