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片类药物是一类重要的镇痛药物,通过模拟内源性阿片肽类作用于阿片受体而起到镇痛作用,阿片受体主要存在μ,к和δ三型,其中μ受体与镇痛的关系最为密切,激动μ1受体可发挥镇痛(脊髓以上)作用产生欣快感和药物依赖;激动μ2受体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等反应,激动к受体可产生镇痛(脊髓水平)和镇静作用;激动δ受体,产生镇痛、血压下降、欣快、缩瞳等作用。吗啡作为首选的中重度癌痛一线止痛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临床实际应用中随着病人使用吗啡时间的延长出现对吗啡的耐受从而需要不断增加剂量,部分病人尽管剂量增加效果仍不理想,与此同时随着剂量的增加副反应也逐渐加重;羟考酮是另外一种不同于吗啡的阿片类止痛药,基础实验已证实羟考酮主要作用于к受体而对μ受体作用轻微[1][2][3]这与吗啡主要作用于μ受体明显不同。能否通过吗啡向羟考酮的转换来减缓癌痛病人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尚需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目的】:观察用羟考酮替换吗啡控制癌痛,能否减轻癌症病人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自身对照实验设计。用(1.5:1)作为各组病人吗啡向羟考酮转换的基础比率,用数字分级评分(Numeral Rating Scale ,NRS)、数字状态量表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QOL)作为转换前后镇痛效果、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收集新入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8例,采用前瞻性的自身对照实验设计,根据病人实际镇痛所需吗啡剂量将病人分为五组,即A组12例(<60mg)、B组19例(60mg~119mg)、C组24例(120mg~179mg)、D组17例(180mg~240mg)、E组13例(>240mg),并且采用(1.5:1)作为各组病人吗啡向羟考酮转换的基础比率,用NRS评分,QOL评分, KPS评分作为转换前后镇痛效果及生活质量、生活能力的评价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五组病人转换前后吗啡向羟考酮转换的平均比值差异,并用均数趋势检验验证各组比值的均数是否呈一次线性趋势;采用t检验比较转换前后病人NRS、QOL、KPS评分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所有入组病人在转换前后对两种药物的用药依从性,并采用描述法记录转换前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五组患者吗啡向羟考酮转换的平均比值随着吗啡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比值与吗啡的剂量呈线性趋势F=0.003、P=0.954。2.所有病人转换前后NRS评分、QOL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KPS评分转换前较转换后高(P<0.05)。3.两药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便秘,恶心,排尿困难,皮肤瘙痒等。【结论】:用羟考酮代替吗啡止痛可以取得与吗啡相当的止痛效果,且大剂量吗啡组换用羟考酮后羟考酮的需要量实际比小剂量的吗啡组换用羟考酮后羟考酮需要量要小,即当病人出现对吗啡耐受后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时,换用羟考酮也许是一种减少阿片用量,降低阿片耐受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