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艾滋病(AID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2009年12月4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上海发布的《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状况更新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约为3340万,死亡200万人。中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病人以来,HIV感染者和病例报告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至2009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32万人,性接触传播占了56%。因此,控制艾滋病流行,就必须从改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以及那些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的行为入手。女性性工作者(FCSW)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因素,因为她们在商业性性交易中安全保护措施的短缺、性伴的不断更换以及较高的性传播疾病(STD)的患病率。一旦该人群有艾滋病病毒传入,很容易通过不安全的性行为传染给性伙伴,又通过这些性伙伴向其他人群扩散,并可能经性传播在一般人群中蔓延。该人群在艾滋病经性传播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将艾滋病从高危人群传向一般人群,所以也将其称为桥梁人群。女性性工作者是行为干预的重点目标人群。慈溪市2002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止2009年,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12人,经性传播者为主要的传播途经(84例,占75%)。但迄今为止,我市尚未开展深入的针对FCSW的行为学研究和有效的高危行为干预研究工作。因此,我们开展了此次行为监测及干预措施研究,以了解我市FCSW现状,探索干预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择以我市娱乐场所中从事商业性性服务的女性工作者(FCSW)为研究对象。将基线调查资料标注到慈溪地图上,按地理方位,将全市分东、中、西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择娱乐场所,2008-2009年连续开展监测和干预工作。共计48家娱乐场所,2008年调查447人,2009年调查465人。2.调查方法采用统一编制并经过预调查的调查表《浙江省FCSW健康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调查员直接询问被调查对象后填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获取知识来源情况,安全套使用情况,卫生服务需求情况等。每季度开展一次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外展服务、推广安全套、推广同伴教育、促进正确就医等。发展了19名同伴教育者,持续开展同伴教育工作。3.资料统计分析调查表经统一编码后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在录入程序中设置质量控制条件。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取描述性方法对FCSW的一般情况,艾滋病预防传播知识、相关高危行为情况等进行分析。通过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干预措施的效果,通过比较同伴教育工作者点与非同伴教育点的不同数据来分析同伴教育的效果,作出综合评价。结果1.我市FCSW的一般情况本次调查48家娱乐场所共912名FCSW,其中2008年监测447人,平均年龄22.92岁(22.92±2.15);2009年监测465人,平均年龄23.01岁(23.01±2.26)。文化程度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2008年331例,占74.05%,2009年352例,占75.70%。婚姻状况以未婚和同居者比例最高,2008年未婚210人,同居167人,占84.34%,2009年未婚215人,同居181人,占85.16%。户籍情况未发现慈溪本地籍,均为流动人口,2008年省内75人,占16.78%,省外372人,占83.22%;2009年省内64人,占13.76%,省外401人,占86.24%。2.综合干预措施效果分析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比较干预前后的各组数据,艾滋病知识问题中有6题回答正确率有所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表不能看出感染”从2008年的74.94%上升到2009年的83.87%,“共用注射器传播”从78.07%上升到87.96%,“安全套降低传播风险”从77.18%上升到84.03%,“单一性伴降低感染风险”从60.63上升到70.11%,“共餐不会传播”从71.81%上升到81.93%,“蚊虫叮咬不会传播”从45.19%上升到71.83%。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10题中答对8题及以上者)从48.10%上升到6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套使用情况,2009年近1月每次商业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者占28.39%,明显高于2008年13.64%(χ2=85.35,P<0.01)。2009年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占68.17%,高于2008年的54.58%(χ2=4.25,P<0.05)。3.艾滋病知识获得来源一年来接受知识的来源以电视(88.05%)、免费宣传资料(70.50%)为主,分析干预前后知识来源情况,有4条途径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朋友教育从27.96%上升到47.53%,接受咨询服务从40.93%上升到51.83%,电视途径从85.01%上升到90.98%,免费宣传资料途径从66%上升到74.84%。4.同伴教育效果分析本次干预工作以展了19名同伴教育者开展持续的工作,比较此19个同伴教育工作者点与其他非同伴教育点的数据。在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方面,5个问题的正确率有明显不同,同伴教育点高于非同伴教育工作者点。“外表不能看出’(88.10%与80.39%,P<0.05)、“共用注射器传播”(93.33%与83.50%,P<0.01)“单一性伴降低风险”(76.67%与64.71%,P<0.01)、“共餐不会传播”(88.10%与76.86%,P<0.01)、“蚊虫叮咬不会传播”(80.48%与64.71%,P<0.01)。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同伴教育点略高于非同伴教育点(65.71%与55.69%,P<0.05)在安全套使用方面,2009年调查结果,同伴教育点近1月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构成与非同伴教育点有明显差异(χ2=13.52,P<0.01),同伴教育点坚持每次都用的为31.90%,高于非同伴教育点25.49%。在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方面,同伴教育点使用率为75.71%,明显高于非同伴教育点6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4,P<0.01)。结论本次研究对912名FCSW进行了行为学监测和健康知识调查,实施了综合干预措施,并有效发展了19名同伴教育者。研究发现,仅依赖行为学监测和大众宣传对提高FCSW的知识和行为的改变作用不大。在FCSW中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发放免费资料、外展服务等干预工作,可以提高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知晓率,知识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为的改变,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也有了提高。相比于其他干预措施,同伴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同伴教育的实施,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的使用率提高更加明显。如何寻找、发展同伴教育者,做好沟通、说服、协调工作,规范同伴教育的工作内容,是我们进一步要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