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知名作家,吴伯箫就是其中的一位,吴伯箫除了文学创作活动,还从事了社团、编辑、翻译活动。吴伯箫早期的文学活动体现出鲜明的革命性,散文作品继承20年代的“美文”传统,多叙事抒情小品散文。进入延安时期,吴伯箫的文学活动更加繁复多样。笔者通过对比吴伯箫前、后期文学作品,可以明确吴伯箫转型后形成了新风格。然后进一步探讨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界整风审干运动,对其走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之路的重大影响。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创作的转型直接影响了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延安”成为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灵魂。在“十七年”时期,吴伯箫的散文创作主要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出发,表达真情实感,形成了质朴成熟的散文风格。回顾中国现当代散文史的发展历程,我们既应该肯定吴伯箫散文创作的成就,也要看到其创作反映出来的局限和不足。吴伯箫的转型之路,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个“延安作家群体”的时代选择。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有助于当代作家更好的思考个人与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本论文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首先,围绕吴伯箫延安时期的文学活动,梳理目前的代表性论文、研究文集,完成本论文对吴伯箫社团、编辑、翻译活动的全面梳理,还原吴伯箫作家身份以外的多重角色。第一章,简单介绍一下吴伯箫早期的生活经历,结合史料,梳理吴伯箫早期的文学活动。吴伯箫在北师大求学和青岛求职期间的社团、编辑、文学创作活动,体现出鲜明的革命性。吴伯箫30年代的散文创作以《羽书》集为代表,本论文主要从《羽书》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着手分析。第二章,结合史料,梳理1937—1942年吴伯箫在“文协”的社团、翻译活动,分析吴伯箫在晋东南前线的报告文学《潞安风物》集的艺术特色。通过《黑红点》集与《羽书》集、《潞安风物》集的比较,明确吴伯箫文学创作走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新路后,体现出来的新风格,进一步分析吴伯箫文学活动转型的原因。第三章,论述延安时期的转型对吴伯箫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结合中国现当代散文史的发展状况,探讨吴伯箫散文创作的价值,反思吴伯箫散文创作存在的局限。结语部分。思考延安时期在整个“延安作家群体”的创作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反思“延安作家群体”的创作精神,期望这种精神可以帮助当代作家在进行文学活动的过程中找到表达时代话语与个人心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