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薄氏腹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研究探讨“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环节、机制和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在应用“薄氏腹针”临床经验方干预椎动脉颈椎病的不同时段(腹针治疗第1次的前后以及一个疗程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包括椎动脉管径、平均流速、每分钟血流量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病例31例,其中1例脱落,最后30例完成疗程观察。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应用腹针干预的不同时段检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如下:1.患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即椎动脉管径、血流平均流速、每分钟血流量)统计学分析:治疗1次后与治疗前各参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5次)后与治疗前各参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5次)后与治疗1次后椎动脉平均流速和每分钟血流量比较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1个疗程(5次)后与治疗1次后椎动脉管径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2.健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统计学分析:治疗1次后与治疗前比较各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5次)后与治疗前比较,椎动脉各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5次)后与治疗1次后比较,椎动脉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第1次治疗后,患侧与健侧椎动脉平均流速和血流量与治疗前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次治疗后患侧与健侧椎动脉与治疗前管径差的比较,无显者性差异地;治疗1个疗程后,患侧与健侧椎动脉各参数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对于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病例:双侧治疗1次后及1个疗程(5次)治疗后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左侧1个疗程(5次)治疗后各参数与治疗1次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右侧1个疗程(5次)治疗后各参数与治疗1次后比较无明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项研究表明:对于单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者,“薄氏腹针”干预后,患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在不同时段均可发生不同程度改善,健侧椎动脉管径和平均流速可发生即时改善,但患侧较健侧明显。对于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薄氏腹针”干预后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在不同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以左侧较为明显。“薄氏腹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患侧椎动脉血供来实现的,另外,还可能通过改善健侧血流,通过健侧的血流代偿来共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