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建立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动物模型,并对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更符合骨科临床特点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研究平台。 方法:1、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创伤组和对照组,骨折组和创伤组用自制的可定量打击装置击打双大腿近端外侧(不直接损伤血管),造成不同程度创伤,三组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于造模后不同时相点对鼠隐大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检测,确定造模成功后,再比较各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静脉血栓及动脉血栓形成情况、血管内膜和静脉内皮细胞的变化进行观测。 2、将1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骨折组、创伤组、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运用上述装置击打新西兰大白兔左大腿近端外侧(不直接损伤血管),固定方式改为左侧屈髋屈膝位固定。在不同时相点分别对四组实验动物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情况进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检测RBC、WBC、PLT、HB、MID、PT、INR、Fib、TT、APTT、D-Dimer,免疫组化检测MMP-2、CD34、FⅧ-RAg,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DSA、MRA、MRDTT进行超声、影像学观测。 结果:在Wistar大鼠和新西兰大白兔上均造模成功。在Wistar大鼠模型中:骨折组第7天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5%,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隐动脉血栓形成。在新西兰大白兔模型中:骨折组、创伤组第7天股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5%和80%,高于无创伤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和创伤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少数股动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肺栓塞发生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78,P<0.05);骨折组、创伤组与固定组、对照组在PT、INR、Fib、TT、APTT、D-Dimer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左下肢屈髋屈膝位较伸直位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径变小(P<0.01);DSA和MRA的血栓检出结果相符,MRDTI对血栓有一定检出率;免疫组化检测MMP-2、CD34、FⅧ-RAg结果阴性。 结论:1、本研究用创伤、固定制动的方式模拟出骨科临床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过程,首次成功建立了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2、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