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磁共振测井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测井具有一个明确的探测区域,其采集的原始数据只包含了地层中氢核的信息,核磁共振测井的信号只来自地层孔隙流体,故其测量结果不受岩石固体骨架成分的影响,且其观测范围是可选择的,可识别出油、气、水在弛豫特性上的显著差异。核磁共振测井其实质是直接测量孔隙流体的信息,这种测量方式排除了常规测井资料受地层矿物模型的评价困扰。为了使核磁矩在磁场中的势能发生变化,必须吸收能量,这可通过在与静磁场B的方向相垂直的平面内加上一个射频场来实现,射频场在时间上是交变的磁场B1=2Bcosω0,B1>>B,所以进动很慢,其结果是μ与B之间的夹角θ缓慢的发生变化,同时μ在B中的势能也发生变化,θ增加,势能增加,这个能量由外加交变磁场B1提供。当θ减小时,势能减小,将能量交给外加交变磁场,这种能量交换只有在满足ω=γB=ω0时才能发生。此时μ与B1绕z轴旋转,这一现象即是核磁共振,ω0=γB是共振条件,如图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运动。核磁共振测井解决了常规测井方法的缺陷,即常规测井方法极易受井眼、岩性和地层水的矿化度的影响,使得测量结果备受争议。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解决了常规测井方法遇到的岩性复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油气层电阻率低等等难题,使得其测量结果更加真实可靠。磁共振测井作为当代能够直接进行测量储层自由流体孔隙度的唯一的一种测井技术,其技术优势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并且核磁共振测井独特的测量模式,及其在地层中所取得的应用效果,也得到了一致的肯定。本文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原始资料质量控制来确保后续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的准确性;结合查干凹陷地区地质特征的实际情况,对地层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类型的地型所对应的不同的核磁测量模式,从而为后续数据的采集奠定基础;通过对干凹陷地区不同类型的流体,如油(包括稠油)、气、水的T2谱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解不同类型流体的T2谱、差谱、移谱的特征,为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识别流体提供帮助;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利用谱特征研究的结果来定性分析不同的流体类型,利用DPP软件对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进行TDA分析和DIFAN分析,再将核磁共振测井资料与常规测井资料结合,进行MRIAN定量分析来识别不同类型流体;通过岩心分析资料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的拟合,重新调整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中的参数,从而建立核磁共振测井渗透率的解释模型,优化其解释参数。最后,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资料与地质资料、常规测井资料结合分析,在流体识别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优势来综合评价储层,利用试油资料来检验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效果,从而提高核磁共振测井渗透率的解释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