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及某些有毒物质所致的肝脏损伤。均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并继发纤维化的病理特征。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之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改变了以往肝纤维化不可逆转的观点,明确提出了肝纤维化完全有可能发生逆转的结论。因此,肝纤维化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肝病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流行的高发区,据最近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肝病患者2000多万,肝纤维化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是我国人民必须严肃对待的一个健康问题。因此,寻找防治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和有效药物。是我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社会价值。 目前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肝星状细胞(HSC)、细胞外基质(ECM)及与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等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时HSC数量显著增多,其原因与HSC的过度激活、增殖,而凋亡相对不足有关。肝纤维化主要表现为ECM大量合成、分泌,而降解绝对或相对不足,使ECM在肝脏内弥漫性沉积。ECM成分包括胶原、非胶原糖蛋白、蛋白多糖等。胶原为ECM的最主要成分,主要有5型,分别为Ⅰ型、ⅢI型、Ⅳ型、Ⅴ型及Ⅵ型。肝纤维化时肝脏胶原含量可数倍增加,其中Ⅰ、Ⅲ型的所占的比例较大,是肝纤维化的主要胶原成分。非胶原性糖蛋白种类较多,包括纤维连接蛋白(FN)、层连蛋白(LN)、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性蛋白(SPARC)、血栓黏合素(TSP)等,但以FN及LN为主。蛋白多糖是一类含有核心蛋白和大量多糖分子的大分子物质,与胶原一起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上,在肝细胞中、肝细胞间以及肝细胞与基质相互作用中起广泛作用,主要包括透明质酸(HA)、疏酸乙酰肝素等成分。其中H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反映肌纤维母细胞合成增加而内皮细胞的降解减少。硫酸乙酰肝素存在于细胞外,为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对间质细胞具有增殖、趋化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s)在调节胶原代谢中起重要作用,MMPs能够降解ECM,而TIMPs与MMPs以1:1的比例结合而阻止MMPs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作用,TIMPs对MMPs降解作用的抑制,被认为是肝纤维化产生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