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微粒水平及其凝血活性的检测

来源 :哈尔滨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aima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发现一些疾病如脓毒症、肾病综合症、DIC等发生时,微粒的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微粒通过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和组织因子参与了这些疾病凝血紊乱的机制。众所周知,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易发生糖尿病性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导致过早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微粒是否参与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促进凝血活性的紊乱国内却少有研究。本实验主要对T2DM体内微粒来源、数量及微粒对凝血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微粒在T2DM血管并发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着重分析T2DM患者体内细胞微粒的来源、数量及其对凝血时间的影响,探讨微粒在糖尿病患者凝血紊乱中的机制。  方法:选取T2DM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抽取枸橼酸钠抗凝血高速离心提取微粒,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微粒种类和数量,凝血仪测定凝血时间,酶标仪测定纤维蛋白生成。  结果:①T2DM患者体内主要包括血小板微粒、内皮细胞微粒、红细胞微粒。②与健康体检者相比,T2DM患者体内总微粒(t=3.897; p=0.01)、Lact+微粒(t=4.206; p=0.001)、血小板微粒(t=4.347; p=0.001)、内皮细胞微粒(t=4.025;p=0.002)、组织因子阳性(TF+)的微粒(t=6.90; p=0.001)、红细胞微粒(t=5.092;p=0.00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而单核细胞(t=1.081;p=0.294)和粒细胞微粒(t=1.099; p=0.286)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③T2DM患者体内微粒的凝血时间(t=8.178; p=0.001)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④T2DM患者体内磷脂酰丝氨酸阳性的(PS+)微粒与凝血时间成负相关。⑤T2DM患者体内微粒更能促进促进纤维蛋白的生成。  结论:与健康体检者比较,T2DM患者体内血小板、内皮细胞、红细胞微粒水平明显升高,并且T2DM体内的微粒有更强的促凝活性,证明微粒参与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展,不断对微粒监测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凝血状况,及时而有效地抑制微粒的释放和抗凝剂的使用可以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展,对糖尿病患者病情好转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微粒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而且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该课题采用IVF-ET方案或腹腔镜下CO激光卵巢多点打孔治疗克罗米芬抵抗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探讨(1)两种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2)应用GnRH-a使垂体"失敏",达到降调节的去垂体
学位
作者应用细胞膜片钳制技术研究了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底侧膜的K 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庆大霉素对"细胞吸附"膜片的大钾通道的影响.将胰蛋白酶消化并机械吹打急性分离的豚鼠耳蜗外
目的:研究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interacting protein,Skp2)及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细胞内物质定量检测技术,国内外学者发现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区别良恶性病变、肿瘤的分级及分型、判断肿瘤的预
目的:构建出Id1基因的特异性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从而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中Id1基因的表达。研究Id1基因沉默后,对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构建靶向Id1基因的
虽然近年来已取得巨大的进步,但因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导致的多器官衰竭,最终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肠黏膜是肠道防止毒素和病原微生物侵害的物理和代谢屏障,已有大量事实证
目的:优化ELISA检测HBsAg的操作步骤,探索快速准确的最佳检测模式。  方法:随机选取1000例住院患者,分为五个实验组,根据试剂说明书设定的常规ELISA方法和改良ELISA方法对HBsA
论述一种智能型焊缝跟踪系统, 采用直接拍摄电弧式视觉传感器检测焊缝跟踪偏差, 并通过一个自调整模糊控制器实现偏差的调节。整个跟踪过程可通过屏幕实时观察, 所有的参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