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也是交叉于文学和电影剧作理论研究的综合问题。现实中的人是复杂的,电影又恰恰表现人与人性的复杂,但是中国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却往往失去这种复杂性。由于近代以来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创伤性民族记忆,中国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多是负面立场和“恶像”占据主体。新世纪以来,“鬼子”以外的日本人走进中国电影的镜头,并构建了一些崭新视角的日本人物形象,但是从电影接受和受众影响上看,并未被国人的爱国愿望所接受,而台湾一些带着“殖民暧昧”的电影,更是受到批判。由此看出,中国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构建与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相契合,通过大众文化传播的方式在扩散中影响了更多接受者,并使其参与进电影人物塑造的再创作、再想象。本文主要以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为基本脉络,以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为考察对象,在文学、电影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观照下,借鉴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进行梳理、总结,力求在中日关系语境下,通过“异国形象”来反观国人对日本认知变化的历程。在论文书写中,既做到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环境下对日本人形象存在及变化的统观,也做到对典型电影单片的个性化文本分析,即宏观上把握,微观上求细。前三章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为时间界限,将当代中国大陆电影分为三个部分:“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电影、新时期电影、新世纪电影。梳理和分析当代以来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认为当代中国电影对日本人形象的塑造,经历了由脸谱式的“鬼子”漫画,到区别对待的侵略者和友人,再到多元化塑造的日本人这样的变化过程。本文对大陆电影时间段限的划分与中国主流电影史的分期其本相同,只是电影史的研究更侧重对电影演进历程的关注,更显细致。而本文的分期则更注重把中国电影放在中国政治的大背景下考察其中的日本人形象变化。第四章将以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既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侧重点的中国电影,也包括中国和外国合拍电影,并借用纯粹来自海外的第三方视角作为参照。对视角不同的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进行分析、对照,以探求中国镜像映射下的“南京大屠杀”和其中日本人形象的客观性——灭绝人寰和惨无人道。第五章对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进行梳理和归纳。大抵以时间为纵轴,将不同时期台湾电影人和香港电影人对日本认知以及对日本人形象塑造的特征和变化加以概括总结,并将其与大陆电影所塑日本人形象进行对比,认为:台湾不同于大陆和香港,因受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故与日本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并将此情感映射于电影镜像中;而香港电影对日本人的形塑则与大陆电影相似,只是香港电影市场更钟情于武侠片和黑帮片,使更多的日本人置身于二者之中。本文还着重探讨了在中日关系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中日本人形象的成因。无论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还是电影人进行电影制作,都很难摆脱以本国文化为中心的立场,所以电影主体创作的银幕形象会带着一定程度的“本国思想”和“自我意识”,而中国电影人的这些思想和意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变革,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中日关系的亲疏冷暖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因素对于电影中日本人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现象和本质之间,笔者对中日关系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中日本人形象的成因予以剖析。要之,在中日关系的历史语境下来观照中国电影对日本人形象的塑造,是本文主旨之所在,中国电影对日本人形象构建尚未完善,根本上还需两国未来关系的和谐化发展来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