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内经》面色诊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及疾病状态间以及各种状态面部各点位问面色的光谱色度研究,阐发《内经》面色诊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其对不同健康状态面色的诊断价值。
方法:
用《健康状态评价问卷》对470名无明确急慢性疾病者进行健康状态评估,从而区分健康、亚健康状态;同时采集临床370例不同疾病患者。依据《灵枢·五色》面色诊分部方法,采用分光测色仪对上述健康、亚健康及疾病状态受试者进行面色多点位的L、a、b、C及反射率信息采集,并通过oncolor软件进行数据导出,比较上述不同状态三组面色及其分部在光谱色度方面的差异。
结果:
1.各组之间整体面部色度的比较结果:(1)亚健康组L、a、b及C值与其他两个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亚健康L值高于其他两组,a、b、C值均低于其他两组。(2)疾病组面部L、b、C值与其他两个组别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值低于其他两组,b、C值均高于其他两组。(3)各组间不同波长段下反射率与上述色度结果基本一致,惟在400-570hm波长段亚健康状态组的反射率明显高于健康状态组(p<0.05)。提示疾病组晦暗深重的面色特征,亚健康组面部浅淡的特点。
2.各组面部6个点位间色度的比较结果:各组的6个位点间的L、a、b、C值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p<0.05),且各个组别均在面部中央位置的差异最为集中。提示面部不同部位的颜色信息存在一定分布规律。
3.面部同一点位三组间的比较结果:(1)L值:疾病组除鼻部外各点位的L值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亚健康组在鼻部的L值高于其他两组(p<0.05)。(2)a值:亚健康组额部、眉间部及鼻部的a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后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疾病组下颌部的a值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后者间无显著性差异。(3)b值:三组在6个点位的b值均呈疾病组最高的规律。其中在额部、眉间部,三组两两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疾病组最高,其次为健康组,亚健康组最低。(4)C值:三组在眉间部、两颧部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疾病组最高,其次为健康组,亚健康组最低的规律。亚健康组在额部、鼻部的C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提示三组在面部同一点位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而在面部中央位置的差异最为集中。
结论:
1.《内经》色诊理论中的面色的浮沉、泽夭的变化与光谱色度中L、a、b、C及反射率的变化有关。其中面色沉浊色夭的“色夭不泽”与L值降低的同时a、b、C值升高有关。“色泽以浮”与L值升高的同时a、b、C值降低有关。
2.《内经》面色分部理论有一定的客观依据。面部6个位点间色度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其中在面部中央位置的差异最为显著,说明《内经》“五脏次于中央”以及“五色决于明堂”的观点有一定的实验依据。
3.在《内经》面色诊理论指导下,运用光谱色度方法测定面色L、a、b、C及反射率,可以作为诊断不同健康状态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