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七年”文学中,杜鹏程创作的《保卫延安》是一部重要的“史诗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其版本变迁过程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为了推动《保卫延安》的研究向更严谨、更科学的层次拓进,也为了完善“十七年”文学版本研究的体系,本文选择了《保卫延安》的各个版本作为研究文本。本文重现了《保卫延安》较为曲折的版本变迁过程:1949年,杜鹏程开始创作《保卫延安》;1954年初,《解放军文艺》和《人民文学》率先刊发了小说的部分章节;同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小说的初版本;1956年1月,《保卫延安》修订出版了第二个版本;1958年12月,第三版《保卫延安》修订出版,不久后小说受政治牵连被查禁,首当其冲的第三版成了罕见版本;“文革”结束后,第四版《保卫延安》终于在1979年修订重印;除去上面提到的四个版本,《保卫延安》的其他版本或是这四个版本的译本、重印本,或是其改编本。可见,文本内容经过改动且有较大研究价值的《保卫延安》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54年版、1956年版、1958年版和1979年版。本文根据校勘结果,分别从“技术性修改”、“艺术完善”和“意识形态性强化”三方面阐述了1954年版、1956年版、1958年版和1979年版《保卫延安》的具体修改情况并结合文本分析了修改原因。在技术性修改方面,作家受“现代汉语规范化运动”的影响,对小说中的字、词以及标点符号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同时作家为了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对小说史实进行了谬误更正和细节补充。在艺术完善方面,作家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基础,针对文艺界的一些评论,从人物描写和场景渲染两个主要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反复的艺术加工,一方面删改了有悖现实的人物描写,丰富了人物描写的细节,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些展现其“史诗性”的小说场景,强调了那些对群众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小说场景。在意识形态性强化方面,作家主动接纳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训,在敌我双方的对立冲突中逐渐拔高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为广大读者树立了符合道德规范、革命伦理和战争伦理的“标准”革命军人形象,另外,作家还在1979年版的《保卫延安》里填充了大量的革命历史和政治宣言作为革命政治教育的材料。版本研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细致入微而又能体现宏观的层面,只有回归到具体文本才能更加客观地认识文本内容的差异及其成因。本文的研究正是回归到了具体文本,重视《保卫延安》的语言修改,更加全面和充分地展示了小说版本变迁的过程,将文化、文学角度的版本研究与语言角度的版本研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