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相"与"变文"是中国古代的两种重要艺术形式.它们最初出现都与佛教直接相关,唐代以后,二者共同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并且对其后的通俗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从文学史还是从艺术史角度来看,"变相"与"变文"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佛教"变相"与"变文"之间的多种关联,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变相"、变文作为佛教的"化俗"手段,它们都可以称为"变".二、讲唱佛教"变文"时,通常都配合使用了"变相"画.三、随着"变文"的盛行,石窟中也出现直接根据"变文"创作的"变相".就与"变文"的关系而言,敦煌"变相"在现存的"变相"中最具有代表性.敦煌"变相"中,既有P·4524画卷这样直接配合"变文"讲唱的作品,又有不少根据"变文"创作的壁画,但它们很少用来配合"变文"讲唱.敦煌"变相"与"变文"的关系具有互动性特点.相比而言,敦煌"变相"受"变文"的影响比较直接,而它对"变文"的影响较为间接.学术界通常以吐蕃时期为界,将敦煌"变相"分为前后两期.与前期相比,后期敦煌"变相"的总体特点是,题材的故事化、形式的程式化及内容的世俗化.这在归义军时期的劳度差斗圣变等"变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导致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是多种的,来自"变文"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与"变文"关系密切的敦煌"变相"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连环画式、屏风式与经变画式.该文在探讨了这些"变相"起源的同时,逐一论述了它们与"变文"的关系.作为佛教艺术的两种形式,敦煌"变相"与"变文"的"化俗"功能不断增强的同时,它们自身也渐渐"俗化"了."俗化"加快了"变文"的消亡,进而导致了敦煌"变相"与"变文"关系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