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用地总量快速增加,而城市用地的刚性增长越来越受到耕地保护政策的限制[1],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与农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城镇建设用地仍不断地占用优质农田,2008年,我国土地变更调查耕地总面积已减至12171.6×104hm2(18.26亿亩)[7],亦即已经逼近了我国要死保的“18亿亩耕地红线”,城镇建设用地继续无序扩张势必将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安全。此外,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粗放、甚至大量闲置等问题突出,这对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的我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城镇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今后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上述背景下,深入研究、探索和建立城市建设节地型模式是实现我国土地节约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本文首先在分析我国比较成功的城市节地模式——长沙城市节地模式的背景、基本原理、取得的综合效益以及推广与应用基础上,结合对其他在“节地”方面较有成效的城市的节地方式的考察,分析、总结、提炼其中所蕴含的先进的土地利用理念和经验方法,探讨其中对我国今后各地开展城市节地实践活动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次,按照节地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将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的节地模式总结、提炼和归纳为3种模式,即平面节地型(向地面要密度)、立体开发节地型(向立体空间要地,实行地上地下立体利用)和时间节地型(抓好开发时序,让闲地活起来),并逐条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可供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节地型城镇建设借鉴和参考。最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切实考虑各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和城市化、工业化的特点,分别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提出基本措施,构筑实施城镇建设用地节约利用的保障措施体系,为科学地推进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