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多形红斑的流行病学、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疾病预后等特点,探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等药物在多形红斑中的治疗。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2017年200例多形红斑住院患者资料,用SPSS19.0软件处理部分数据,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一般情况:200例多形红斑患者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106例,男女比例约为1:1.12。平均发病年龄为45.19±18.47岁,年龄分布在9~92岁之间。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多形红斑(轻型EM),共136例,重症型EM(即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共64例;轻型EM组与SJS组在发病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年龄上,<30岁人群中,SJS患病比例明显高于轻型EM(p<0.05),余年龄段则无明显差异。本病好发于春秋两季。临床表现:轻型EM发病部位以周身散在(96例)和四肢末端(20例)为主;SJS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损害及≥2处黏膜受累。37%(74/200)的EM有不同程度发热,27.5%(55/200)的EM有肌肉酸痛、四肢倦怠等不适,30%(60/200)的EM可见典型靶形损害。诱因及用药史:25.5%(51/200)有明显诱因,24.5%(49/200)有可疑药物过敏史,可疑药物致敏最长潜伏期为30天,最短为2天,平均潜伏期为8.8±8.5天,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解热镇痛药(15/49例)、抗生素类(10/49例)、抗癫痫类(10/49例)。实验室检查:40.5%(81/200)的EM有外周血WBC升高,7.5%(15/200)有WBC降低,36%(72/200)的EM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升高,7.5%(15/200)有ALB降低,13%(26/200)有ALT升高,9%(18/200)有AST升高,Cr升高者占2.5%(5/200);48例EM查血沉,43.75%升高(21/48例),82例EM查CRP,70.73%(58/82例)升高,80例EM查D-D,有85%升高(68/80例),67例查IgE,升高者占49.25%(33/67例)。治疗:136例轻型EM中,65例患者使用联合抗病毒+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53例患者仅使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患者仅单独使用喷昔洛韦抗病毒。在温度降至正常时间和皮疹稳定时间上三种疗法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例患者仅采用抗组胺药物,1例患者仅使用雷公藤治疗,1例患者使用喷昔洛韦同时加用环孢素A治疗;64例SJS中,23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3例使用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治疗,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11例使用糖皮质激素+IVIG+抗病毒治疗,1例SJS死亡,不计入统计学处理;4种治疗方法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局及预后:200例EM中,1例SJS死亡,余199例患者均病情明显缓解出院,死亡率为0.50%。平均住院日为9.5±4.7天,住院时间最短为1天,最长为30天。轻型EM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SJS患者(P<0.05)。有3人出现了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真菌感染并发症,治疗后痊愈。结论轻型EM常为自限性,多与感染有关,尤其是病毒感染,治疗上予支持疗法,适时予抗病毒、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即可达到很好的疗效,预后较好;而SJS需要尽早排查并避免接触可疑药物,提供支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糖皮质激素的系统应用及仍然是国内SJS的主要治疗方法。尚未达成关于联合使用皮质类固醇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