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北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是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准噶尔陆块的组成部分,为天山造山带、东西准噶尔及阿尔泰海西褶皱山系所环绕,面积13.09万平方公里。准噶尔盆地三叠系以上为统一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下伏晚古生代分割的海陆过渡沉积盆地复合叠加,所以说又是一个大型的复合叠加盆地。风城油田重18井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端风城油田西部,距克拉玛依市区约120km,北邻重32井断块,南邻乌33井区和沥青矿,西邻乌尔禾乡,东与重43井区相接,行政上隶属克拉玛依市。而在区域构造上位于乌夏断褶带的夏红北断裂上盘中生界超覆尖灭带上,北以哈拉阿拉特山为界,南邻玛湖凹陷北部斜坡带,油藏上倾及下倾方向被断层切割,乌夏断褶带为滑脱型褶皱—前缘断层相关背斜带构造模式。由于长期处于区域构造高部位,且储集体与油源断裂相连通,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西北缘稠油油藏是在长期的地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油藏遭到破坏,油气沿着克—乌断裂发生多次运移,向上至推覆体上盘超覆尖灭带形成次生油藏,再经轻质组分散失、水洗氧化以及剧烈的生物降解作用,最终生成稠油油藏。风城油田位于乌夏断褶带的夏红北断裂上盘中生界超覆尖灭带上,乌夏断褶带为滑脱型褶皱一前缘断层相关背斜带构造模式,受前缘二叠系两条隐伏断层的影响,基底内凹凸相间排列,埋深向南东方向增大。乌夏断裂带自石炭纪末期以来经历了晚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的继承发育,燕山末期最终覆盖定型。燕山运动早中期,西北缘地区构造活动强度较石炭—二叠纪大为减弱,为陆内坳陷的填充消亡期,但在乌夏断裂带仍有继承性活动,东部山前地区逆断层活动较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西北缘处于构造活动的宁静期,除北部哈拉阿拉特山东倾部分仍处较高地势外,全区稳定下沉,在原来的叠瓦冲断楔之上发育了稳定的楔顶沉积,具有超覆特征;侏罗纪晚期出现近东西向的伸展环境;侏罗纪末,伴随着盆地一次区域性构造活动,乌夏断裂带北部推覆区断裂再次活化,造成斜坡区以外的褶皱区相对抬升,中、上侏罗统遭受不同程度剥蚀。侏罗纪沉积时期沉降中心主要位于风城地区东部和夏子街地区,气候由潮湿向半干旱转变,依次发育了侏罗纪八道湾组、西山窑组煤系烃源岩和三工河组河湖相泥质烃源岩。沉积充填经历了冲积扇—辫状河—辫状平原—三角洲—扇三角洲—湖相沉积的过程,大部分地区均为粗碎屑物覆盖,大片砾岩主要出现在风城、夏子街地区。白垩纪时期,构造活动较弱,即燕山晚期,盆地边缘缓慢隆升,遭受剥蚀,盆内相对下降,除工区西北部的哈拉阿拉特山主体仍有抬升活动外,乌夏断裂带区主体断裂和褶皱活动基本停止,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沉降活动,白垩系及后来的新生界地层平稳充填,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低角度超覆沉积在下伏古构造背景上,地层南厚北薄并逐渐尖灭,至今仍保留着水平产状。重18井区八道湾组与上覆地层三工河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二叠系为不整合接触,分界面清楚;重18井区八道湾组可划分为J161、J1b2+3J1b4和J1b5小层;风城油田重18井区八道湾组地层南倾单斜,厚度较大的区域由东北向西南呈条带状分布。通过稳定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特征分析、长石含量分析、砾岩厚度、砂地比和砾地比平面分布特征分析,确定八道湾组沉积物源来自于西北部。本人首次对研究区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取芯井岩心观察分析,并对录井、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研究区为一套辫状河-冲积扇沉积体,辫状河沉积发育有河床和河漫2个亚相及河道滞留、心滩、河漫滩、沼泽等微相。建立了控制全区的单井相,沉积相联井剖面,并识别出研究区目的层各个方向沉积相、亚相、微相的展布特征,同时绘制了各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展现了区域沉积相面貌。八道湾组属于冲积扇-辫状河的沉积体系,八道湾组J1b5属于冲积扇沉积,发育的岩性较粗,主要以砂砾岩为主,发育河道沉积、漫流沉积。J1b4底部为河底滞留沉积直接覆盖在二叠系的砂砾岩体上,由于物源供应有限,J1b4中上部水动力迅速减弱,粒度逐渐变细,由底部大量发育砂砾岩,其上慢慢过渡到砂岩类岩相,小层顶发育薄层的泥岩或泥质砂岩相沉积,为一完整正旋回模式,与沉积相研究对应起来,该层小已过渡到以河床亚相沉积为主的辫状河相,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形成一套中、薄层灰、灰绿色粉砂岩与黑色碳质泥岩,个别井还发育属于沼泽体系的煤线。J1b2+3时期,沉积一套含砾中砂岩和砂岩,属于辫状河河道滞留和心滩微相,水体能量减弱,逐渐过渡到河漫亚相。八道湾组晚期(J1b1),气候的温暖潮湿及地形趋近平缓,物源供应量减少,整体以泥岩、泥质砂岩岩相为主,反映整体已过渡到辫状河的河漫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