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整理总结中医治疗多囊肾的诊疗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文献范畴: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方法:检索年限限定为1978年-2018年。检索词为病名多囊肾、中医。检索词之间用逻辑运算符“并”连接,按照此原则检索,获得结果。设计表格进行录入,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选用SPSS及IBM SPSS Modeler18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本研究共190首处方,录入286味药物,出现频次≥40次的药物有14味,分别为茯苓、黄芪、白术、三棱、党参、莪术、赤芍、大黄、薏苡仁、当归、桃仁、山药、泽泻、红花。2、对处方的中药四气五味频次分析,四气以温药为主,其次寒药,佐以平药、微寒药、凉药、微温药、大热药、热药、大寒药。五味以甘为主,其次苦味、辛味、咸味、淡味、酸味、涩味、微苦味、微甘味。3、结合关联规则药物组合分析,共产生592条规则。按照置信度和支持度排序,两种药物组合当中以补气药、祛湿药、活血化瘀药配伍为主。三种药物组合规则以补肾药与补气药配伍使用,较符合临床特点。四种药物组合规则祛湿药、补肾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4、将出现频率≥2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用药模式以附子、泽泻、茯苓、地黄、牡丹皮、山茱萸、山药、桂枝、赤芍、桃仁临床上应用较广。5、主症以乏力、腰痛、下肢浮肿、纳差、头晕、畏寒肢冷、腰酸为主,舌苔以舌质淡、苔薄腻、舌质红为主,脉象以脉弦滑、脉细弦、脉沉细为主。6、结合频次分析病因主要是正虚与邪实两面,多囊肾病多由于血瘀、湿热、痰浊之邪为主要的邪实,阳虚、气虚、阴虚是发病的根本原因。7、结合频次分析,主要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虚证以脾肾阳虚证出现频次最多,实证以血瘀证出现频次居多,多囊肾病总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8、结合频次分析,常用的方剂为活血行气方、补益方、祛湿方,佐以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方。结论:在治疗多囊肾用药上多以温药为主,其次寒、平药,佐以微寒、凉、微温,而少用大热、热、大寒药;五味以甘味为主,苦、辛、咸、淡、酸、涩味次之;以补气、活血、祛湿药为主,多囊肾发病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多囊肾病本属本虚标实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