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虽然很多人都同意“无声电影从来就不是无声的”,但其中许多观点的依据是即使是“无声电影”,也使用了实用的音效,例如伴奏音乐。事实上,即使没有实际的声音效果和伴随的声音,无声电影也有来自图像本身的声学元素,可以在屏幕上给人一种叙事声音的印象,这种效果被称为视觉声音。视觉声音具有很强的叙事元素,可以帮助观众理解故事,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影像表现的方法形成,例如镜头构图或为电影场景赋予节奏感的演员动作。这可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很多人都同意“无声电影从来就不是无声的”,但其中许多观点的依据是即使是“无声电影”,也使用了实用的音效,例如伴奏音乐。事实上,即使没有实际的声音效果和伴随的声音,无声电影也有来自图像本身的声学元素,可以在屏幕上给人一种叙事声音的印象,这种效果被称为视觉声音。视觉声音具有很强的叙事元素,可以帮助观众理解故事,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影像表现的方法形成,例如镜头构图或为电影场景赋予节奏感的演员动作。这可以通过通感来体验,通感是一种由一种感觉的刺激无意中触发另一种感觉而引起的知觉现象。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还在尝试无声电影。但其实,在最早的时代,中国电影已经具有很高的创造力和风格,这从他们使用各种技术在银幕上描绘声音的方式可窥见一斑。在中国无声电影中,各种技巧被用来给观众一种叙事声音的印象。最常见的镜头之一是角色与作为声音来源的无生命物体互动的镜头,这个镜头后面也经常会有一个反应镜头,这是一个包含角色听到电影中产生的声音的反应的镜头。镜头大小的变化也被用来表示声音印象的强度。在一些电影中,视觉音效是通过将声源拉近银幕来产生的。使用的另一种技术是各种编辑技术。例如,镜头交切技术来描绘同时发生的多个场景或使用连续性编辑技术(continuity editing)来强调角色的动作。视觉音效也出现在过渡时期的有声电影中,这些电影在几个部分都使用了实用的音效,例如角色对话、歌声或电影中被角色移动的物体。这些实用的声音也有助于澄清电影无声部分产生的声音印象。另一方面,影片的无声部分也强调了场景中的实际音效。早在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形式之前,华裔演员就已经活跃在荷属印度群岛(现在的印尼)的表演界。华裔们也为他们提供财政支持,并普及各种表演艺术,例如王哇扬(Wayang Wong/Human Wayang,传统人偶表演)和斯坦布尔喜剧(Komedie Stamboel/Stamboel Comedy,喜剧表演),都可以作为公共娱乐。这些多样性的表演被视作1926年印尼电影开端的源头。他们是当时印尼电影进口市场的引领者之一,提供适合各行各业口味的电影。华裔电影从业者将当地文化和自己文化的叙事结合起来,吸引各族观众的注意力。从那时起,华裔继续为印尼电影业的早期发展建立技术和提供资金支持。本论文试图梳理相关历史,探讨中国和印尼电影的电影制作风格,从视觉的角度,特别是在视觉声音方面,找出彼此之间的异同之处,并探寻两者之间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日常生活中,光影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光影语言作为艺术表现语言之一,被广泛地运用在插画中,而在插画中光影语言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根据画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将表现方式分成三种:对光影的真实表现、对光影的选择性表现和对光影的创造性表现。在插画创作中,光影语言也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引导视线、制造焦点、营造气氛、传递情绪、表现空间、表示时间和暗示画外信息的作用。最后结合个人插画创作实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跨度的时间并不长,但在书法艺术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鲜于枢是元代初期著名书法家,与赵孟頫同为元代书法巨擘,有“南赵北鲜”之称,同时他们与邓文原并称为元初三大家,鲜于枢在书法观上与赵孟頫是一致的,他们在书法上都是古典主义者,二人在元初高举“复古”大旗,同时也相互学习影响,其“复古”思想影响了整个元代,直至今日,“复古”的观念也一直兴盛不衰。他们二人
自欧洲中世纪开始,荒诞现象就在插画作品中存在了,其有一种说法是表现为对趣味性的追求。荒诞现象在现代的绘本、漫画中已成为一种创作者乐于使用的表现趣味性的方式,而如何使插画创作独具趣味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探究插画中的荒诞现象也能够使创作者更好地了解读者的心理,通过对荒诞性的特点的探究,我们可以判断出读者在观看插画作品时吸引他们的重点是什么以及他们更需要的是什么,从中得出结果后才能够创作出能走进读
20世纪初中国内部各阶级矛盾日益锐化,新旧思潮激烈碰撞,大批的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救国救民。为了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他们开始远赴重洋,走出国门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知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林风眠也成为了众多踏出国门留学的学子之一。回国后的林风眠不仅是卓越的现代派绘画大师,他不但秉承了传统艺术的精神是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而且吸收西方艺术并开创了画坛一代新风,是以民族
本文通过对《江山秋色图》中水口的研究,将水口与山石、树木、建筑等画面元素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来探究水口营造手法在山水画中的角色承担、审美功能以及意境表现。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从水口的形成、位置布势、空间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明确了水口与画面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笔者发现,水口在山水画面营造的处理上,不仅因客观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迥异,而且还受到画家思想和认知的影响而有所取舍。其次,通过对《江
本文以康雍乾时期的宫廷刻帖作为研究对象,把宫廷刻帖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帝王个人丛帖,二是集历代名家丛帖。文章分成四章,从宫内的藏书概况来说明在清统治者心里对书画藏书的重视和喜爱。清代刻帖前期以宫廷为盛,据《国朝宫史》和《续国朝宫史》记载,其镌刻法帖有百种之多,大都是乾隆时所刻。其中有集历代名家书法的丛帖,更多的则是康熙、乾隆个人的专帖,还有大量的是联句诗。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宫廷刻了第1部丛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3D打印技术的出现,3D打印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定格动画中,进而全球工作室试图利用这项技术制作道具和角色。这种创新媒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动画性能,使创意更加完美。因此,本文研究的计划依赖3D打印,通过制作一部名为《噩梦》的短片来展示定格动画的性能,该短片讲述了战争造成的悲剧及其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汉《祀三公山碑》自清黄易发现以来,始有拓本行世,在金石学与书法领域引起极大的反响。此碑篆隶相兼的书风,历来吸引众多书家竞相临习,并以此作为个人风格追求的重要书路。本文以汉《祀三公山碑》篆隶相间书风的成因为切入点,通过对此碑所处时代背景、风格产生原因、形式美特征、同时代同类型作品比较、以及清以后书家对此碑的借鉴方式的剖析与研讨,探求《祀三公山碑》书法的借鉴价值。清代书家、乃至近现代书家对此碑的借鉴给
周剑云是中国早期新剧界的重要人物,他积极创办票社与新剧社团、登台演戏与发表剧评,集演员、编剧与剧评家三重身份于一身,在新剧出现危机之后,他积极倡导新剧革命并主编了《鞠部丛刊》,为中国近代戏剧改良做出了重大贡献。投身电影界后,周剑云与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共同创立了明星影片公司,凭借其精明的头脑和善于绝处求生的气魄,多次带领明星公司度过危机,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产业发展。周剑云还坚持致力于早期电影教育事业
朱利斯·巴斯蒂昂·勒帕热是19世纪末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在人们的视野逐渐从现实主义绘画转向印象派绘画的新旧更替时期,勒帕热通过对现实主义的坚守,被称为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最后的旗帜。勒帕热的现实主义绘画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他逆着时代潮流而上,饱含乡土情怀,坚持“为平民而艺术”,关注社会现实,聚焦农村风貌,客观的记录了19世纪的法国农村以及农民们的生活状态,在他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