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70后”作家中,徐则臣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最初以“京漂”“故乡”“谜团”三个系列的写作构建起自己的文学世界,从题材上看,“京漂系列”(又称“北京系列”)侧重于经验和写实,“故乡系列”(又称“花街系列”)则有关记忆和想象,“谜团系列”是他对小说形式进行实验和探索的一类小说,这类小说或属于“京漂”,或属于“故乡”。徐则臣的写作贴近社会现实,以个体的庸常人生作为时代的注脚,反映时代发展的精神迹象。纵观徐则臣的创作,他以平视的姿态介入现实生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深入地思考。一方面揭示出人与城乡之间新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究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隐含着一个知识分子对时代发展的定位。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以徐则臣的“故乡系列”“京漂系列”和除这两个系列之外的其它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其对人与城乡关系的书写为切入口,对小说中人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和出路进行层层解读。进而探索这些小说的出现所反映出的文学的新变,以及徐则臣这种日常化的书写对“70后”作家写作困境的揭示。最后分析小说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论文第一部分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城乡关系的书写反映了时代的巨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与城乡之间新的矛盾。城市与故乡(乡镇)在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了的巨变,这对于游走于城乡之间“走在半路上”的中国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京漂系列”小说中对城市边缘人生存困境的描写折射出一个既有都市气息又有乡土性、古老而又全新的首都北京。“故乡系列”小说以游子返乡的视角观察故乡的发展现状、审视故乡的风俗和文化,揭示了现实意义上故乡的“远去”。第二部分分析现代人在社会转型期的困顿和痛苦,从城乡间的精神漂泊、都市的现代性迷失、自我的寻找与回归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介于城乡之间的现代人既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又不得不面对失去故乡的现实,双重局外人的身份和“在路上”的生命状态使这群人成为时代发展中最无奈又尴尬的存在。在城市和故乡都无处“安身”、无法安心的境况下,他们试图通过精神上的“返乡”,重新审视、反思自己,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救赎或对精神困境的突围。第三部分先从文学状况的变化和“70后”作家两个维度来分析徐则臣的写作姿态,再对小说中人与城乡关系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归纳和总结。新世纪以来,在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过渡的过程中,城市文明的崛起和乡村文明的衰败使当下文坛出现新的动向。相较于描写乡土的“50后”作家,曾经被“遮蔽”现在又重新崛起的“70后”作家转向城市,他们在个人化的书写中建构了一种与日常叙述有关的美学。这种切合时宜的书写方式暴露了“70后”作家的写作困境,又为他们的写作带来新的契机。作为“70后”作家,徐则臣有着自觉的身份意识和代际意识,他对城乡的书写有着问题意识的难度和全球化视野的广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