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性不育症是男科的常见疑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8%的育龄夫妇患有不孕不育,发病率波动在5%-35%之间。在不能生育家庭中女方因素占40%-50%,男方因素占20%~30%,男女双方因素占30%~40%。近年来,随着中医男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地男科学工作者在男性不育症的基础理论、临床治疗、药理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1.病因病机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甚为复杂,至今尚不能完全阐明,仍有至少40%的不育症病因不明,为特发性不育。但对病因的研究正不断深化,中医学认为男性不育的病因与肾、心、肝、脾等脏有关,而与肾脏关系最为密切。大多由于精少、精弱、死精、无精、精稠、阳痿及不射精等所引起。历代医家都强调肾精在男性生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肾精的盛衰决定着男子的生育能力,肾精亏虚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内经》认为肾精衰少,肾气不足是男子不育的主要病因,而沿用至今。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阐述了无子的病因病机,记载:“肾主骨髓,而藏于精,虚劳肾气虚弱,故精液少也。”唐代孙邈思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二第一篇就是求子,书中除论述无子病因外,还有两个治疗不育症的处方:七子散和庆云散。“凡人无子,当为夫妻俱有五劳七伤、虚赢百病所致”,提出“男子服七子散,七子散治丈夫风虚目暗,精气衰少,无子,补不足。”宋代陈自明在《妇人良方大全》中也引用了上述两个处方,并且在求嗣门载录了《陈无择求子论、褚尚书澄求男论》、《干金翼、求子论》。元代朱丹溪主张“更察男子之形气虚实如何,有肾虚精弱不能融育成胎,有禀赋原弱气血虚损者,有嗜欲无度阴精衰惫者,各当求其源而治之”。清代《石室秘录子嗣论》又将本病原因归纳为六种:“一精气冷也,一气衰也,一痰多也,相火盛也,一精少也,一气郁也”。从病证上看,不育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近年来发现实证热证渐多起来。情志内伤,病邪外感,过食肥甘,恣贪酒色等,多为实邪,最易导致气血瘀滞,湿热下注。而先天禀赋不足,精气虚弱所致者则逐渐减少。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存环境的影响,营养状况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疾病谱的推移,使正虚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产生湿热、血瘀、痰湿的机会增多。国外研究已证实,由于环境污染,近年来男子精子的数量、质量逐年降低,使外界毒邪在男子不育病因中的比例逐年提高。从临床症状方面看,男性不育患者表现出腰膝酸软、足萎无力、头晕目眩、发脱齿摇。精神萎靡、健忘恍惚、食少纳呆等虚性症状者已不多见,多数患者临床见症为阴囊潮湿,坠胀疼痛,阴囊静脉迂曲成团,腰酸,尿黄,尿浊,性情急躁等湿热血瘀类实证表现。但是有关男性不育症的中医症候分部规律研究目前临床鲜有相关报道。2.研究方法和目的本研究利用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男性不育标准化检查与诊疗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06-28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统一的《男性不育临床调查表》,在北京4家医院的中医男科,采集80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男性不育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临床调查,建立数据库,统计男性不育的症候学和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分析相关因素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以及男性不育相关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索防治男性不育的有效途径和临床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明确男性不育的证候学分部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3.统计结果调查的800例统计结果表明,男性不育的中医证候十分繁杂,单一证型的出现频率是肾阳虚衰证(74.9%)肾阴不足证(81.1%)肝郁气滞证(24.1%)湿热下注证(55.6%)气血两虚证(6.0%),且多合并兼夹出现,对于多证相兼的证型中,分部最多的是:肾阳虚衰证+肾阴不足证+湿热下注证,基本证型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男性不育的因素中,体重指数,家庭关系、工作压力,接触电脑时间,手淫程度,性生活频率、性生活和谐程度,饮食以及吸烟饮酒的关系最为密切,容易造成肾虚湿热的基本病机,以及肝郁气滞,气血两虚的症候,导致男性不育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