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多波束透镜天线的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毫米波透镜天线。这些透镜天线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低、辐射效率高、易实现多波束等优点,近年来在诸如雷达、卫星通信及导航、无线通信以及毫米波成像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毫米波透镜天线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   (1)研究了毫米波均匀介质柱透镜天线。对两种不同极化方式(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均匀介质柱透镜天线模型分别进行了研究。利用射线追踪法结合口径天线理论对该天线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最后,设计制作了中心频率为30 GHz的均匀介质柱透镜单波束和多波束天线实物。该均匀介质柱透镜多波束天线在方位面的扫描范围宽达150°。同时,利用三层均匀介质柱透镜天线堆叠的方法可实现方位面360°全向扫描。   (2)提出了一种毫米波阶梯折射率柱透镜天线。该透镜的焦距可以通过调整横截面的结构参数进行调节,而不需要更换透镜材料本身。利用射线追踪法和横向谐振法对天线进行分析。最后,设计制作了一个中心频率为30 GHz的阶梯折射率柱透镜天线实物。该阶梯折射率柱透镜保持了圆对称性,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应用于多波束宽角度扫描。   (3)研究了毫米波改进型Luneberg柱透镜天线。对传统的Luneberg柱透镜天线进行改进,采用改进型Luneberg柱透镜替代经典Luneberg柱透镜。由于改进型Luneberg柱透镜的焦点既可位于透镜表面也可位于透镜内部或外部,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因此非常适合工程应用。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毫米波改进型Luneberg柱透镜天线模型,并利用射线追踪法和横向谐振法对该天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最后,设计制作了中心频率在30 GHz的焦点位于透镜外部的改进型Luneberg柱透镜单波束天线和可以覆盖方位面150°的多波束宽角度扫描天线。   (4)提出了一种毫米波空气介质柱透镜天线技术,仅由馈源天线和内表面呈弧形的平行板波导两部分组成,而不需要透镜介质材料,可以有效减轻天线的重量。同时由于不存在介质损耗,所以天线辐射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空气介质柱透镜的等效折射率由平行板波导间距控制,折射率变化模拟Luneberg定律,以提高口径效率。最后,设计制作了中心频率在30 GHz的空气介质柱透镜单波束天线和可以覆盖方位面180°的多波束宽角度扫描天线。   (5)研究了毫米波椭圆柱透镜单脉冲天线。提出了一种背腔缝隙耦合椭圆贴片馈源天线阵列,这种馈源天线可以很方便地与椭圆柱透镜集成在一起实现单脉冲天线。利用射线追踪法结合口径天线理论分析和设计了该椭圆柱透镜单脉冲天线。最后,设计制作了中心频率为35 GHz的椭圆柱透镜单脉冲天线实物。
其他文献
低密度格码(Low Density Lattice Code,LDLC)是一种新颖的格码,研究发现它的性能接近加性高斯白噪声的信道容量。协作通信技术通过在中继端转发来自源端的信号,在接收端合并多路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的码分多址系统(WPDM-CDMA)多载波通信系统是将3G核心技术CDMA融合到小波包分复用技术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的多载波调制技术,此项技术以
语音情感识别是现代社会实用性很高的一项情感计算技术,由于情感语音特征的提取方式、效果以及识别网络的选用对情感识别效果的影响很大,本论文对采用过程神经网络作为识别网络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私家车辆也越来越多,交通事故发生几率也随之增高,很多人也因此而部分丧失甚至完全丧失运动能力。为了便利这些患者的生活起居,越来越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追求更高、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更好的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由于信道的衰落、时变等特性导致信号传输出现错误,高效的差错控制
Adhoc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网络,它可以不依赖于基础设施而临时组建。节点兼有主机和路由器的功能。由于无线AdHoc网络具有自组织性、抗毁性和无需固定基础设施等特点,在军事和
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有效性、传输可靠性和系统容量等性能,近年来异构、协作等通信网络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热点。论文围绕这一研究热点,从如何解决日
数字图像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载体在许多的领域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用于军事情报、法庭证据、新闻素材、科学发现等方面时,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得到保证,否则将会对政
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逐步成熟,人们希望在车辆间(V2V)以及车辆与路边单元(V2I)之间建立无线通信,以此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多的增值业务
移动通信技术正朝着高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和高有效性的方向发展。协作中继技术的提出,打破了无线移动终端体积受限无法通过多天线技术获得空间分集增益的弊端,受到普遍关注和研